在这个资本对增长依然充满期待、竞争却愈发残酷的时代,美团的2025年开局可谓“亮点与隐忧并存”。
5月26日,美团交出了一份数据亮眼的一季度财报:营收达到866亿元,同比增长18.1%;净利润突破百亿,达到100.59亿元,同比大增87.3%。但这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挑战与变局——在国内外卖市场补贴战重燃、即时零售硝烟四起的背景下,美团正在被迫重新审视“守城”与“拓边”的节奏平衡。
财报数据看似稳健,但稍加拆解就能发现:美团本季度的净利润部分来自金融投资的公允价值波动,实际业务带来的利润含金量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如果刨除掉这笔约13亿元的“投资收益差”,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就要打个折扣。
与此同时,投资者关注的不是这一季的表现,而是接下来的两个季度。美团管理层已明确释放信号:受激烈竞争影响,未来利润将承压,短期财务可能出现波动。
换句话说,这个季度的数据,是上一场战争的“残余荣光”,而不是下一场胜仗的预演。
面对京东、饿了么的轮番进攻,美团CEO王兴的态度鲜明,依旧延续了他一贯的“冷峻战略风格”:反对行业内卷,拒绝低质低价。
但话虽如此,在实际战场,美团并未完全置身事外。一位接近美团的业内人士透露,尽管没有“铺天盖地”发放补贴,美团在某些重点城市已展开有针对性的反击:面对京东的局部高强度投入,美团选择“区域定向回击”,策略上更像是围点打援,而非全面对攻。
但问题在于,即使打得更“聪明”,补贴终究要烧钱。而随着即时零售的战场快速蔓延到下沉市场与社区门口,这场战役并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二季度极可能是这场战争的主战场,美团将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也必将承受利润的真实下滑。
与国内市场的高压对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团的出海业务“悄无声息”地推进着,而且节奏并不慢。
沙特之后,美团又将目光投向了拉美。5月,美团与巴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宣布未来五年将在当地投资10亿美元,这在当前全球资本趋紧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坚定。
据悉,4月起部分沙特团队成员已调往巴西,开始新一轮市场打磨。这意味着,美团的全球化并非“象征性试水”,而是战略级别的落子。
需要警惕的是,出海业务短期仍将继续亏损。业内保守估算,美团出海年亏在百亿以内是“安全边界”,超过这个额度就可能拖累整体财务表现。
但出海不是为了盈利短期增厚财报,而是为了长期生存空间。换句话说,美团的全球化战略,是在为后平台时代的天花板提前布局。
从数据看,美团的“创新业务”(涵盖小象超市、Keeta等)收入增速已经与本地核心业务不相上下,分别为19.2%和17.8%。这表明,新业务并非吃力不讨好,反而可能是未来增长的下一个引擎。
王兴在财报会上强调“不急于求成”,这句听起来佛系的表达,其实背后藏着极强的战略耐心:美团从不在短期结果中寻找成败,而是在长期结构性优势上下注。这也是为何他们能在烧钱大战中活下来,并且活得不差。
资本市场的冷暖与预期差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大家都知道美团Q2的利润可能会不好看,但财报发布后的第二天,美团股价依然上涨了2.09%。这是因为市场有时候并不只看数字,而是看趋势、看管理层的态度。
王兴的坚定表态、对内对外的节奏控制,以及出海市场的稳扎稳打,都释放出一个信号:即便美团未来几季财务数据可能波动,但它依旧是一家战略清晰、执行坚决、还有增长想象力的公司。
站在当前节点,美团正处于一个典型的“双线作战”局面:一边在国内应对愈发白热化的补贴战,一边在海外布局下一轮可能的增长曲线。它的挑战并非短期财报数字的起落,而是如何在波动中坚持长期战略,维持组织稳定,保持技术和产品的演进速度。
资本市场永远会更关注“讲了什么故事”而非“这次赚了多少钱”。而美团所讲的,是一家本地服务平台如何在内部竞争挤压和全球化冲击中寻找未来的增长曲线。
它能不能穿越周期?未来两季的表现,将是一场现实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