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销认知革命:重新定义用户生命周期
在 SaaS 行业的营销战场,传统策略往往陷入 "只盯 5% 活跃买家" 的短视陷阱。HubSpot 数据显示,83% 的企业将 70% 以上预算投入底部漏斗,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任何时候仅有 5% 的用户处于主动购买期,95% 的潜在用户仍在认知或考虑阶段(Ehrenberg-Bass Institute)。Gong 的实践证明,当品牌将视角转向这 95% 的 "非活跃市场",反而能构建更可持续的增长引擎。
数据佐证:
传统底部漏斗策略的平均转化率仅 3-5%,而顶部漏斗内容营销的长期 ROI 可达 1:6.8(CMI 2025 报告)。Gong 通过聚焦 95% 用户,实现 LinkedIn 粉丝从 1.2 万到 22 万的爆发式增长,官网直接流量占比提升 41%。
二、Gong 的破局实践:从产品推销到用户共生
1. 用户洞察的 "显微镜" 策略
Gong 团队深入销售一线,构建了覆盖 "线索开发 - 冷邮撰写 - Demo 管理" 全流程的用户痛点图谱。例如:
发现销售普遍面临 "冷邮回复率 1% 困境",针对性产出《如何用 3 个句式提升冷邮回复率 300%》,内容下载量超 3 万次,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增长 210%。
针对 "客户沉默困境",制作《发现式会议破冰指南》,结合真实销售场景拆解沟通技巧,累计阅读时长超 10 万分钟,用户反馈该内容使会议有效沟通率提升 28%。
行动框架:
① 绘制用户旅程地图,识别 12 个核心痛点节点,如 "季度末压单焦虑"" 客户需求挖掘偏差 " 等;
② 用 "问题 - 现状 - 理想" 模型重构内容选题,例如针对 "传统客户跟进效率低下",提出 "AI 辅助客户分层管理方案";
③ 采用 "从业者视角" 写作,使用 "pipeline" 而非 "销售管道" 等行业黑话,使内容亲切感提升 45%。
2. 内容价值的 "去产品化" 转型
Gong 严格执行 "零产品宣传" 铁律,将内容定位为 "销售行业的麦肯锡报告":
推出《Gong Labs 销售数据年鉴》,分析 44.6 亿次真实销售对话,揭示 "Top 10% 销售的 12 个行为差异",如高绩效销售平均在首次沟通中提问量达 8-10 个,比普通销售多 3 倍。该报告被 300 + 企业作为内部培训材料,下载量突破 15 万次。
制作《Q3 销售生存指南》,涵盖季度末压单、客户异议处理等实操技巧,邮件打开率达 28%(行业平均 15%),阅读用户中 23% 在 3 个月内主动咨询产品。
数据对比:
行业调研显示,传统产品白皮书平均阅读时长仅 2.1 分钟,分享率不足 8%,30 日留存用户占比 12%;而 Gong 的行业洞察报告平均阅读时长 8.3 分钟,分享率达 37%,30 日留存用户占比 45%,用户自发传播带来的新流量占比超 30%。
3. 全渠道渗透的 "立体触达" 体系
Gong 构建了 "文字 - 音频 - 视频" 三维内容矩阵:
LinkedIn + 博客:发布《销售心理学 50 讲》系列短文,单篇平均互动量超 5000 次,其中《如何应对客户沉默的 3 个心理学技巧》一文引发 1.2 万次讨论,带动相关内容页访问量增长 400%。
播客《赢单日记》:邀请 Top Sales 分享实战故事,18 个月内下载量破 10 万次,数据显示,连续收听 3 期以上的用户,对品牌的认知深度提升 58%,后续转化意愿是普通用户的 2.3 倍。
短视频《销售 30 秒》:在抖音发布场景化解决方案,如《3 秒识别客户真实需求的微表情技巧》,完播率达 68%(平台平均 23%),单条视频为官网引流超 8000 次。
渠道协同效应:
多渠道触达用户的 7 日转化率是单一渠道的 2.7 倍,且内容消费时长提升 4.2 倍。例如,同时阅读过博客、听过播客的用户,平均在官网停留时间达 6 分 15 秒,比单一渠道用户长 3 倍以上。
三、长效增长的关键指标重构
Gong 抛弃传统的 "MQL 转化率" 思维,建立品牌价值评估体系:
认知指标:
行业关键词搜索排名显着提升,如 "销售话术"" 客户跟进技巧 " 等关键词从 Google 第 12 页升至第 3 页,自然搜索流量占比增长 220%。
品牌提及量年增 320%,社交媒体上 "Gong + 销售技巧" 的组合提及每月超 5 万次,其中 78% 为用户自发讨论。
情感指标:
内容净推荐值(NPS)达 45 分(行业平均 - 5 分),用户反馈 "Gong 的内容真正解决了我的工作难题" 的比例达 63%。
员工净推荐值(ERS)提升至 68 分,销售团队对营销内容的使用率从 32% 提升至 79%,反映内部认同度显着提高。
行为指标:
官网直接流量占比从 11% 提升至 34%,日均访问时长从 2 分 30 秒延长至 4 分 50 秒,用户主动搜索品牌词的频率增长 5 倍。
未触达客户主动咨询量占比达 29%,其中 41% 的客户表示 "通过社交媒体内容了解到 Gong 的专业能力"。
四、组织变革:从流量部门到 "用户媒体公司"
1. 团队能力的 "跨界重构"
Gong 组建 "销售 + 营销 + 数据" 混合团队:
招聘具备 5 年以上销售经验的内容创作者,要求能独立撰写符合一线场景的实操指南,目前团队中 60% 成员拥有销售背景。
数据分析师嵌入内容团队,实时提供选题洞察,例如通过关键词热度预测工具,提前 3 个月布局 "AI 销售助手" 内容,相关内容上线后阅读量突破 20 万次,成为年度爆款。
2. 决策机制的 "长期主义" 转型
面对 "内容 ROI 何时体现" 的质疑,Gong 建立 "三年价值测算模型":
第 1 年:聚焦用户资产积累,粉丝量、内容库规模分别增长 180%、220%;
第 2 年:强化品牌联想,搜索量、心智份额提升至行业前 3,自然流量转化率提升至 15%;
第 3 年:收割转化红利,自然流量带来的营收占比达 40%,客户获取成本(CAC)下降 35%。
3. 文化共识的 "价值锚定"
将 "成为销售人的成长伙伴" 写入公司文化手册,每周开展 "用户痛点日",要求全员参与一线调研。这种文化使 Gong 内容团队的用户需求响应速度比传统营销团队快 40%,例如从发现 "远程销售沟通效率低下" 到产出解决方案,仅需 5 个工作日,而行业平均需 2 周以上。
五、行业启示:从流量博弈到价值共生
当多数品牌在 5% 的红海市场血拼时,Gong 的案例揭示了营销的终极真理:真正的增长来源于为 95% 用户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这需要:
思维范式转换:从 "卖产品" 到 "建生态",将营销视为用户职业成长的赋能工具而非单纯的销售手段。
内容基因重构:用 "专业媒体" 标准打造内容资产,注重深度洞察与实用价值,而非表面的产品宣传。
组织能力升级:构建 "用户洞察 - 内容生产 - 数据反哺" 的闭环能力,确保内容策略与用户需求实时同步。
正如 Gong 的实践所示,当品牌成为用户职业成长的 "基础设施",自然会在需求爆发时成为首选。这不是流量技巧的胜利,而是 "长期主义 + 用户中心" 的价值胜利。在营销内卷的今天,或许我们都需要问自己:我们在创造流量,还是在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