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生意,我是真有点跟不上了。”
这不是抱怨,而是一位70后经销商在和我们聊起行业现状时发出的感叹。他的语气中没有沮丧,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变化的敬畏。
这种“看不懂”,或许正说明了一件事:传统经销模式正悄然发生改变。而正在推动这些变化的,是一群更年轻的经销商,90后,甚至是95后。
他们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有数字化思维,也有跨界意识。他们不再沿用“经验主义”的老办法,而是用新工具、新策略和新打法,去理解市场、组织团队、跑通生意。
他们正在重构经销商生态——甚至,有些人已经重构成功了。
过去经销商做生意,靠的是什么?
“经验”“眼光”“关系”,以及“对市场的感觉”。
但现在,很多年轻经销商已经彻底告别了“拍脑袋”决策。他们更信赖数据,更强调标准化流程和可复用的打法。
95后经销商林总就分享过他的一个选品案例:一款新品饮料在首月铺货时表现平平,销售数据也不太亮眼。按过去的思路,这种产品通常要么减货,要么砍掉。但林总没有草率下判断,而是拉出了更详细的后台数据。
他发现,在社区小店场景里,这款饮料的复购率远高于其他渠道;顾客的购买频次也呈上升趋势。他果断将销售重心从大型商超转向社区门店,并优化了价格带、促销节奏,结果当月销量环比增长超150%。
更关键的是,他将这次试水的所有过程全部整理成了一份SOP流程,推广到其他品类和团队成员。原本只是一个“小调整”,最后变成了公司选品策略的升级。
林总的办公室有一个大屏数据看板,销售排名、库存预警、渠道动销数据……一目了然。
“我每天看数据就像刷抖音一样上瘾。”他说。
而这,已经成为许多90后经销商的共性。他们不是没有直觉,而是更愿意先用数据来验证直觉。
相比“只做熟悉的渠道”,新一代经销商对“新场景”的嗅觉更敏锐,也更愿意主动出击。
比如东南区域的卢总,刚入行时本地传统商超渠道已经被老一辈经销商牢牢把控。资源、客户都非常紧,留给新人的空间几乎为零。
但卢总另辟蹊径,盯上了一个新兴的连锁便利体系。当时没人看好这个渠道,但他坚信消费结构正在往“小包装、即饮化、近场购买”转移。
于是他主动接入,对方的仓配、陈列、结算体系也愿意配合他快速试水。几年下来,这个渠道成了他最核心的营收来源,并反哺了其他终端拓展。
还有像华中区域的90后商二代胡总,在传统批发模式增长停滞之后,他果断引入“闪电仓+团购社群”的组合打法,以高频快销品作为流量入口,逐步构建一个轻型供应链体系。现在,他不仅服务本地零售终端,还能“反向供货”给周边区域的其他经销商。
这类多点突破的思路,在90后经销商中非常普遍。他们不再满足于只守好一条“主渠道”,而是尝试建立多元化的渠道矩阵——线下连锁、线上团购、新零售平台、特通渠道,全部纳入策略版图。
对他们来说,渠道不是“等机会来”,而是“跑出去抢”。
“现在的人,不好带。”
这是很多老一代经销商的共识。但90后经销商对这件事的理解完全不同。
他们大多不再靠情感留人,也不靠家族关系管理团队,而是把“组织建设”当成经营系统的一部分。
比如四川的方总,团队人数不多,却异常稳定,员工平均在岗年限超过五年。
秘诀在哪?
他建立了一整套复合型薪酬模型,销售额、毛利、净利润、动销率、KPI完成度……都有权重分配,按月调整,按季复盘。
此外,他还推行目标对赌制,员工可以自己“申报目标”,完成则按比例发放高奖金,未达成则不结算。这种带有“创业感”的激励机制,大幅激发了团队活力。
在人才培养上,方总强调“内部晋升优先”。许多中层干部都是从司机、仓库员、内勤一步步做上来的。
“我们不是请人来打工的,是请人来一起挣钱的。”他说。
在他们的逻辑中,一个优秀的团队,是能跑得动流程、扛得住压力、复制得出结果的系统,而不是靠感情或“喊口号”凝聚起来的松散集合。
选品方面,90后经销商和上一代人的逻辑有明显不同。
上一代人选品更重“安全感”——品牌大、渠道稳、毛利可控,是首选。
而年轻一代经销商更看重“潜力”和“势能”。他们希望打造“爆款”,在区域内形成品牌认知,带动自己成为“区域样板市场”的运营商。
比如90后经销商刘总,在抖音看到一款新锐饮品品牌正在走红,虽然品牌还没有线下渠道资源,但他决定“押一把”。
他主动联系厂家,协调仓储、物流、陈列资源,甚至自掏腰包打广告。一个季度不到,这款产品就在本地超市系统成为爆款,带动其他SKU跟进铺市。
他的逻辑很简单:今天的线下零售和内容平台是打通的,如果一个产品在线上走红,就代表着有用户认知和传播势能,关键就在于谁能更快落地执行。
90后经销商们善于利用社交平台、社群舆情、电商销量等多个维度判断市场趋势。他们愿意“快试快错”,用低成本的小批量测试跑通逻辑,然后再大规模铺市复制。
这不是盲目激进,而是把“趋势判断+执行力”变成了一种选品护城河。
90后经销商的崛起,并不是一场“代际更替”那么简单。他们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在逐步形成:
1.用数据驱动决策,而不是靠感觉;
2.用全域打法拓展渠道,而不是守着老资源;
3.用制度和激励搭建组织,而不是靠感情留人;
4.用趋势和爆品推动增长,而不是等品牌投放资源。
这不是简单的“代替上一代”,而是一次认知方式的升级。
当然,60后、70后依然在主导很多核心市场,他们经验丰富、人脉扎实,也有深厚的行业积累。而年轻人的优势,在于“敢变”、在于“快反”、在于“跨界整合”。
这两代人不是冲突关系,而是可以互为补充——传统的深度结合新锐的打法,也许正是未来经销商最有力的生存方式。
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将”开始学习数据工具、接触新渠道,也有不少“新兵”主动向前辈请教管理与判断。代际融合、优势互补,或许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进化方式。
而那些“看不懂的生意”,其实不是变难了,而是换了语言和逻辑。
新的游戏,已经开始,谁能更快适应,谁就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