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新的“外卖补贴风暴”正在上演,京东重磅入局,美团加紧防守,饿了么力图翻盘,一时间,用户重新体验到了十年前“白吃外卖”的快乐。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订单:点个奶茶,超时免单,几块钱就能吃到瑞幸、麦当劳。这种补贴密度,已远远超越了美团的“拼好饭”或饿了么的“百亿补贴”。但这场看似用户狂欢的外卖大战,背后其实是一场极为严肃的产品与战略博弈。
我们不妨从产品角度,看看这场外卖之战到底藏着哪些玄机,京东为什么非打不可,未来这场仗,又将通往怎样的结局?
目前三家的打法确实各有不同,但目标高度一致:抢用户、抢心智、抢时效。
京东外卖的核心打法是“换思路,造心智”。在用户端,它以“免单、补贴、奶茶1.68元”为武器,快速打开认知通道;在商家端,它彻底跳脱传统平台抽佣机制,只收履约服务费,类似按配送结算。这使得商家获益更多,意愿更高;在履约端,京东祭出全职骑手+五险一金,提升服务标准和履约稳定性。
美团外卖则仍旧维持它的“基本盘”打法,依靠红包、会员、拼单和点评联动,锁死大盘;同时凭借日均过亿级的订单和巨大的骑手密度,形成护城河。
饿了么更像是在两大巨头之间寻找生存缝隙,一边联合淘宝做流量入口引流,一边搞“免单日”和低价奶茶争抢注意力,动作花哨但难以形成体系化优势。
如果你只看优惠券、奶茶免单,这场战争可能只是一次促销活动;但如果你从产品视角往深处看,其实这是一次“即时零售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演练。
不少人质疑:明知道美团强大、市场格局稳定,京东为什么还要硬闯这条难走的路?
答案很简单:为了保住“快”,保住未来。
在电商行业,“快”已经不再是附加项,而是核心竞争力。
过去用户对电商的期待是“隔天到”,但今天,当美团闪购能30分钟送手机,拼多多用低价+本地仓压缩发货时间,京东就被迫必须也能实现“分钟级履约”。
换句话说,不做外卖,京东根本练不出“即时配送”的底层能力。
外卖是最密集、最刚需的即时配送场景,每天几千万单的训练场,是调度算法优化、骑手系统磨合、地推系统建设最宝贵的“实战平台”。
就像军队打仗前要先操练士兵,外卖订单就是京东要打磨的“铁军”,不是为了卖饭,而是为了卖iPhone、空调、母婴用品——用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履约成本,打回它的电商主场。
短期看外卖亏钱,但如果京东能把履约能力从2小时压到30分钟,那损失的外卖钱,将在3C、家电、超市里成倍赚回来。
京东在切入外卖这件事上,并没有选择“复制美团”的路线,而是试图走出自己的特色:
1. 聚焦高品质商家: 审核通过率不到40%,拒绝“幽灵餐厅”,更像内容平台中的“精选内容”,不是“全收录”而是“精准服务”。
2. 统一配送标准: 全职骑手、五险一金、统一服装,这其实把配送从“兼职经济”变成“职业服务”,这是服务体验的大升级。
3. 订单补贴不是目的,而是习惯转移的燃料: 京东深知用户心智已经根植于“点外卖=打开美团”,想打破这点,必须先用价格、品质重新教育用户。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京东在培养一个“点外卖前先上京东看看有没有更干净的店、有没有便宜券”的习惯。哪怕不能立马改掉美团的使用频率,但只要京东成为比价入口,用户心智就种下了。
顺丰、滴滴早就试过做外卖,但最后都悄然退场。
它们的失败,绝不仅仅是因为“补贴不够”,而是基因不对:物流是顺丰的优势,但不擅长高频配送;滴滴调度强大,但不理解线下餐饮供应链;用户打开App的预期也不对——没人愿意为了点奶茶去打开一个打车软件。
京东不一样,它有用户心智,有配送网络(达达),有采购供应链(自营积累),有履约经验,更有长期用户价值的视角。这使得它不像顺丰滴滴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战略级进入”。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离真正打赢还有很长的距离。
1.骑手密度不够,履约成本暂时高;
2.用户规模不足,平台活跃度低;
3.高客单策略决定了下沉市场难以渗透。
但正如电商十年前对传统零售的冲击一样,这场外卖混战,也不只是为了“便宜几块钱”,而是一次生态位重新洗牌的开始。
很多人误以为京东是在抢外卖市场,其实它是在给“30分钟达”做铺垫。
未来所有零售,都将进入“分钟级履约”时代。
你今天吃的那杯瑞幸、点的那份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变成你晚上下单的护肤品、清晨买的奶粉、临时需要的充电宝。而谁掌握了最好的“最后一公里”,谁就能掌控用户的“最后选择”。
在这个逻辑下,外卖是“陪练”,即时零售才是“主战场”。
京东今天的投入不是为了赢一场战斗,而是为了不输一场未来的战争。
在美团一家独大时,外卖商家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用户体验也在价格上涨、服务下滑中逐渐麻木。如今,京东的入局不仅带来了实打实的红包,也让平台规则变得更有弹性。
1.商家少缴佣金,多赚利润;
2.骑手不再只是“接活的人”,而是“被尊重的职业人”;
3.用户花更少的钱,吃得更干净、送得更稳。
这种三方共赢的生态,不应该是偶发事件,而应成为行业的底线。
这场外卖大战,最后胜者是谁,可能还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见分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一个拥有资源的大公司,在一个已经高度垄断的市场中,仍愿意重新做一套更健康、更人本的体系,是值得被尊重的。
它未必能赢下市场,但它提出了另一个答案——不一定只有“价格战”和“二选一”,我们还有机会在效率之外,去追求更公平的商业关系、更有温度的服务体验。
这一点,或许才是京东外卖带来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