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式快餐连锁品牌还在用流水线出品“面包夹肉”的标配汉堡时,塔斯汀已经悄悄用手擀面皮敲开了市场的大门。9600家门店、年轻消费者的高复购率、全网刷屏的“国风汉堡”标签……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品牌,逐步撬动了中国快餐的天平。
在竞争激烈的汉堡赛道中,它不是靠资本硬砸流量赢得注意力,而是通过一道道更贴近中国人口味的产品设计,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增长护城河。
本篇将围绕塔斯汀的赛道选择、产品策略、运营模式与未来挑战,为你完整解析它的成功底层逻辑。
虽然汉堡市场早已是巨头林立、竞争白热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
据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西式快餐市场规模已逼近3000亿元,年增速超过11%。肯德基、麦当劳牢牢把持着一二线核心商圈。但年轻用户的消费口味却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1、健康意识觉醒:传统炸鸡汉堡高热量、高油脂属性劝退了不少轻食爱好者,“低卡汉堡”搜索热度同比飙升近两倍;
2、文化认同回归:Z世代追求“本土文化表达”,不仅穿着讲国潮,吃饭也在寻找“中国味”;
3、消费场景分化:从早餐到夜宵,从办公楼到学校门口,汉堡消费场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趋势。
塔斯汀正是在这个“西式框架难以承载本土需求”的夹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增长曲线。
它不是去和麦肯硬刚“标准汉堡”,而是另起炉灶:用中国人熟悉的手擀面皮 + 中式热菜填充物,重构了“汉堡”这一品类的定义。
塔斯汀的核心产品逻辑,可以总结为三点:从外观入手、从口味扎根、从价格突围。
1、形态重构——改造面包坯
塔斯汀用“现擀现烤”的薄面饼取代了标准汉堡的蓬松冷冻面包,这种面皮更接近烧饼、肉夹馍的质感。对中国胃来说,这是更熟悉也更易接受的入口。
2、口味本地化——向中餐借力
不是简单加麻辣,而是用中式炒菜逻辑做汉堡馅料。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葱爆牛肉,这些本是快餐门店熟食,如今变成汉堡的“内核”,形成高识别度的味觉标签。
3、价格定位——拿捏年轻人预算
15-25元的主力价格带,处于麦肯价格之下,华莱士之上,既能提供“品质升级”的体验,又不会造成钱包焦虑。
数据显示,其门店用户中70%是18-30岁的年轻群体,新品的复购率超62%,远高于行业平均。
塔斯汀打造的并不是一个“更便宜”的汉堡,而是一个“有文化、有认同感”的全新品类。
塔斯汀的扩张速度令人侧目,但这并不是盲目铺量,而是踩准了两个关键点:供应链统一与加盟复制。
1、中央厨房统一出品核心食材,确保口味标准;
2、门店端保留“现擀现烤”工序,既增强品牌差异感,又打造“手工新鲜”的视觉信任;
3、加盟门槛低至30-50万,适配三四线市场,填补“本地快餐”空档;
4、统一培训、标准化运营,减少加盟失控风险,保持体验一致性。
简单来说,塔斯汀用“中央厨房做标准 + 门店前台保仪式感”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扩张与用户体验的平衡。
塔斯汀不仅是做汉堡的,更是会讲故事的。
1、线上种草——打造“中国汉堡”标签感
通过抖音、小红书短视频内容,围绕“手擀面皮全过程”“中国人自己的汉堡”等话题反复曝光,构建话语权。
2、线下体验——空间即品牌记忆
将门店装修成中国风视觉场景,红砖、书法、国风小物,强化文化感知,区别于西式冷色调。
3、私域深耕——从吃一次到记住你
基于消费偏好进行个性化运营,做出爆品+会员组合模型,提升复购与黏性。
塔斯汀的营销不烧钱,但非常“对味”:用文化做钩子,用场景做连接,最终形成用户心智上的占位。
优势:
1、“中国汉堡”心智已建立,用户认同感强;
2、供应链和加盟系统搭建初步完成,可控可复制;
3、三四线下沉红利仍在释放。
持续挑战:
1、手擀面皮如何在门店扩张下仍保持口感统一?
2、品牌能否破圈吸引中老年、高频客群?
3、若国际巨头模仿“中式汉堡”,塔斯汀的护城河是否足够深?
塔斯汀不是给汉堡加了点麻辣就敢叫“国潮”。它是在产品、品牌、供应链、价格带等多个维度上,从0到1重新定义了“汉堡在中国”的样子。
这不是一个餐饮品牌的成功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红海市场中找到差异化切口”的现实商业范例。
未来汉堡市场的增量空间,可能不会来自“换个馅料”,而是来自对消费者情绪、习惯、文化的深入洞察。谁能站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讲好“本地化的快餐叙事”,谁就可能拿下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