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这几年,大家都在聊变现。说到底就是怎么赚到钱。可有时候,越是想着赚钱,反而离赚钱越远。
我曾经也像许多人一样,把大把时间投入到「打造产品」上,但总是做得满头大汗、收效甚微。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真正高效的新媒体产品思维,并不是搞一套系统的商业模型,而是从“怎么不花冤枉钱、怎么把坑踩得少一点”开始。
下面这些“低成本产品思维”,可能不能帮你发财,但真的能帮你少亏几千块、甚至几万块。
很多内容创业者,在粉丝刚有个雏形的时候,就急着做“产品化”,比如搞个网站、做个SaaS工具、建个APP,生怕慢一步就错过了机会。
我一开始也这样。粉丝刚破5000,我就找人定制一个知识星球专属小程序,费用近五位数,开发了3个月。上线后,用户寥寥。原因不是内容不好,而是多数用户根本不愿意换平台,也没有迫切需求。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做系统、搞平台,不是增长捷径,而是资源消耗器。
建议:如果你不是纯技术背景,任何超过3000元的系统投入,都要问自己一句——“这个钱能不能用低配替代?”比如Notion+社群、飞书+自动回复、表单收集+定向服务,组合拳一样能跑。
内容人普遍对“视觉”要求很高,觉得没有设计感就拿不出手。于是很多人一开始就重金请设计师、定制Logo、做视觉规范。
但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
做内容产品,最重要的是信息结构和交付路径。内容排布是否清晰?用户获取是否顺畅?这些比“页面漂不漂亮”重要得多。
建议:使用成熟模板。无论是用Framer做官网,还是用Canva做海报、PPT,用别人验证过的结构快速搭建,比自己从零开始磨半个月好得多。
视觉不过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很多人做产品的时候,会不停去问周围人“你觉得这个咋样”“这个文案会不会太硬”“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够高级”。最后搞得四不像,谁也不讨好。
但内容产品是有明确受众的。一味迎合所有人,只会失去自己的风格和效率。
建议:做减法。你的产品只需要服务好10%的核心用户,他们才是愿意为你付费、传播和复购的人。
比如你是做职场表达训练的,那就围绕“职场沟通焦虑”这一痛点做深、做透,哪怕牺牲掉其他感兴趣但不刚需的受众也没关系。
什么是内容产品的MVP?不是精美的系统,也不是复杂的功能。而是: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感知到价值的能力。
你做了一份行业地图?那就PDF排好版立刻发。你做了一套课程?那就把目录和1节试看内容先发给种子用户。别等什么“内容打磨完再上线”“配套齐全再卖”。
等的时间越久,反馈就越迟钝,风险就越高。
建议:用“交付视角”打磨产品。一份知识手册怎么分段交付?一个视频课程是否可以先做训练营?想清楚这一点,能帮你省掉大把返工成本。
我见过太多人刚有点收入就开始设立公司、注册商标、办财务流程,结果光是记账、对公账户、税务报表就把自己搞晕了。
创业初期,最值钱的是“试错效率”,不是流程规范。那些正规流程,等你月流水稳定以后再补也不迟。
建议:先别急着成立公司,一开始你用个个体工商户、或者第三方平台代发都能应付。少管形式,多跑通内容和用户的闭环。
我曾经做过一个职场类产品,自己觉得特别有价值,做了两个月,花了几千元推广,结果转化率惨淡。事后分析,是因为我自己“认为”用户需要,而不是“用户真的愿意付费”。
建议:先用最小成本验证内容选题。你可以先发一个小红书选题、做一轮朋友圈测试、开一场直播预售。如果都没人响应,那这个产品可能就不是个“生意”。
真正的内容产品,不是靠你觉得好,而是靠“它真的有人买”。
很多人做内容产品是奔着变现去的。但现实是:你越想着赚大钱,反而越容易陷入大坑。因为你会被“规模”“系统”“专业化”这些概念所绑架,反而忽视了内容的灵活性、快速验证和真实用户反馈。
真正成熟的产品思维,未必帮你一夜暴富,但一定能让你少走冤枉路、省下成千上万的试错成本。
少讲点“赚钱神话”,多想点“怎么省坑”,这才是大多数新媒体人的底层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