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迭代飞速的今天,抖音早已不只是一个内容平台,而是一个商业变现的超级引擎。而在这架引擎里,有四个品牌悄然占据了“标配广告位”——转转、闲鱼、瓜子、得物。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线品牌,但却反复出现在我们的视频片段、直播片段、段子中,成了达人带货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隐形主角”。
你或许已经习惯这样的片段:
1、美食博主正掰着手指讲配方,忽然冒出一句:“我这手机是在转转淘的,真香!”
2、科技测评视频刚要讲重点,主持人突然说:“想卖这台折叠屏回血,上闲鱼。”
3、情感主播正谈心事,话锋一转:“我车换了,在瓜子买的,落地价比新车少一半。”
这些广告不像传统硬广那样显眼,而是像“日常对话”一样混在内容里,甚至已经内化为一种“抖音剧情公式”。你不想看它,但又避不开它。
有人吐槽“广告满天飞”,有人调侃“简直是精神污染”,甚至弹幕区常年霸屏“杀人啦”“又是转转”。但如果这些广告真的无效,这场集体表演怎会持续?
真相是:它们有效,甚至回报超预期。
不管观众爱不爱看,平台数据显示,相关内容的播放量、互动率、购买跳转率,都在维持着高水平。对于品牌而言,这不是“投放”,更像是“占位”——抢占用户心智的那个小角落。
根据《2024抖音电商达人成长报告》:
1、一年内新增带货达人超500万
2、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0%
达人密度的增长,为品牌提供了精准分层的投放土壤。尤其是中腰部达人,性价比极高——内容真实、粉丝黏性高、转化更自然。
简单说,就是:广告主不缺流量,但缺“高效触达”。
转转们的植入模板早已模块化:
1、主播日常讲解内容中突然“掉个手机”
2、随口提一句“我这个手机是在转转买的”
3、镜头一转出现Logo+Slogan
4、最后用一句“感兴趣去看看”草草收尾
看似粗糙,但就是这种“不演了”的风格,反而让观众卸下防备。
连以画面精致出名的@影视飓风都不避讳玩梗——
“这个镜头剪完,我都想把相机挂转转回血了。”
达人赚钱、商家赚钱?是的,但平台稳赚不赔:
1、通过对每一笔交易抽佣,稳收服务费;
2、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算法精准分发内容;
3、建立完整的“推荐 → 认知 → 转化”闭环;
内容变现链条上的每一次动作,都可能为平台带来收益。而且越简单的广告形式,越容易复制、批量化、标准化,也越容易在全站内容中“铺开”。
这种“越被骂越有人买”的现象,本质上说明了一件事:
这些产品确实满足了用户的“核心痛点”——性价比。
你不一定非得用得物买鞋,但你会因为“潮”“便宜”“官方鉴定”而停留几秒;
你未必真心喜欢瓜子的广告形式,但你会想点进去看看特斯拉为什么才9万9;
你嘴上说着烦,但看到转转iPhone 12只卖三千,手还是会点进去看看成色。
价格打穿消费底线,需求反向拉回理性判断。
1、转转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400亿;
2、瓜子二手车播放量超千亿;
3、得物单季度投放花费破亿元;
4、闲鱼月活超1.6亿,日均GMV破10亿;
这些不是普通“广告主”,它们已经进化成了“内容生态合作者”。
1、得物已实现盈利;
2、转转宣布盈利,日活超过2400万;
3、闲鱼靠交易手续费模式,开始贴近盈利边界;
4、瓜子虽尚未全面盈利,但收支平衡正在接近;
能在抖音投出真金白银、持续不断做内容投放的玩家,终究不会是“烧钱赔本买吆喝”。
过度的内容重复,套路化的表达方式,开始蚕食用户耐心。
很多达人的内容,点开第一秒你就能猜到“哪个宝”要来了。
这在品牌与平台的“流量共谋”中,是迟早要面对的代价。
但品牌们仍旧前仆后继,其背后的逻辑是:
1、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熟悉=好感,哪怕最开始讨厌;
2、品牌资产积累的“熏陶逻辑”:重复即印象,印象即选择;
广告是烦,但烦久了也许你就真的记住了。
答案是:有可能,但机会窗口不大了。
那些拥有“基础型刚需属性”的品牌,还有潜力进入这类营销战法,比如:
1、京东到家(即时到货场景)
2、天鹅到家(本地服务类场景)
3、美团二手、拼多多百亿补贴(极致低价逻辑)
但请记住,用户心智的“插槽”是有限的。谁先进去、谁先稳住、谁喊得最响,就可能占领消费大脑的前排位置。
他们靠的不是炫技,也不是创意,是:
价格力
内容量
渠道强
心智浅植入
这是一种“可被批量复制的土味高效商业模型”。当我们回头看这段时代,或许它不够优雅,却足够实用。
新时代的“脑白金”,正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