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一个穿着熊猫人偶服的外卖员,蹦蹦跳跳地出现在生日现场,为孩子送上蛋糕、唱歌跳舞、还会变魔术。这是“熊猫不走蛋糕”的高光时刻——他们用“仪式感”和“惊喜配送”火遍了全国,在26个城市开展业务,月营收一度达到7000万,被誉为“私域运营天花板”。
但从2024年开始,一切急转直下:门店陆续关闭、员工集体讨薪、客户维权声四起,连老板也“人间蒸发”。
很多人以为这是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商业意外。但真正原因是,它打着“私域”的旗号,走了一条与用户关系背道而驰的路。
它不是不会做私域,而是根本没搞懂私域。
“熊猫不走”的走红并不复杂,靠的是一整套“刷屏逻辑”:
1.流量入口: 通过抖音、小红书、小程序广告引导用户进入微信;
2.社群运营: 拉群发券、打卡抽奖、裂变转发,快速激活;
3.服务亮点: 熊猫装配送+现场表演,营造强烈的社交传播氛围;
4.用户转化: 晒图返券带动下一轮下单,形成看似闭环的裂变链路。
这套组合拳,几乎满足了当时对“私域运营”的所有幻想:低投放、高裂变、高转化、高话题。
但当我们回头看,这一切更像是“制造热闹”的内容项目,而不是经营用户关系的长期体系。
它不是真正的私域,而是一次次高调但短命的“流量秀”。
1. 产品逻辑错配:低频商品硬套高频运营
“熊猫不走”的核心产品是“生日蛋糕+仪式配送”,情绪价值高,但使用场景极低频——一年就一次生日。
而私域的底层逻辑,是要建立“高频触达-长期连接-重复消费”的飞轮。熊猫不走却用高频群推、日常运营的模式去反复刺激一个低频商品,结果就是用户早晚会“免疫”甚至厌烦。
2. 用户关系错建:粉丝数很高,用户心很远
表面看私域沉淀了2000万用户,但用户留存率极低。多数用户下完一次单,就被群消息、朋友圈信息轰炸,最终选择静音或退群。
根本原因是:用户不是在“被经营”,而是在“被打扰”。
没有用户生命周期管理、没有服务记录、没有标签化运营,谈不上“资产沉淀”,更谈不上复购。
3. 内容重噱头,轻信任
熊猫不走的内容以“表演感”为核心,确实容易刷屏。但这些内容是一次性消费的,没有留下任何“教育价值”或“情绪积累”。
如果它愿意围绕“家庭亲子场景、情绪陪伴、生日文化”做长期内容积累,而非只追求惊喜和新鲜感,也许就能建立更深的用户关系。
4. 交付链断裂:服务断点成信任黑洞
在高峰期,全国扩张+外包配送+表演定制,让“交付”成了最大雷区:
生日当天配送延误;
(1)熊猫人爽约或临时换人;
(2)售后无人响应,群内留言石沉大海。
这些直接破坏用户信任。而在私域中,一旦信任坍塌,没有任何平台机制帮你“拦截”。
5. 组织不成系统:扩得快,崩得更快
“熊猫不走”采用合伙人+众包模式,试图迅速占领市场。但总部和地方间缺乏统一标准,导致:
(1)不同城市服务标准参差不齐;
(2)群管理混乱,促销口径不一;
(3)用户体验割裂,品牌信任无统一认知。
这不是规模化,而是“复制混乱”。
6. 缺乏底层信任机制:一场崩盘,让私域归零
真正成熟的私域系统,会提前构建“信任缓冲机制”:
(1)用户资金储值有保险或退款保障;
(2)品质问题可追责、可赔偿;
(3)品牌危机有回应、有预案。
但“熊猫不走”完全没有。出事后用户维权无门、员工四散、社群解散、公众号停更,瞬间跌入深渊。
它不是没做私域,而是没把“用户关系”当成真正的业务资产。
1. 慢一点内容:别只做“热闹”
“生日”本就是一个具备深层情绪价值的场景,但熊猫不走只围绕“表演”和“噱头”制造一时惊喜,完全忽略了围绕亲情、教育、情绪连接去做内容的可能性。
如果他们做的是“如何为孩子策划一个有意义的成长仪式”,或是“家庭情感陪伴指南”,那就不只是卖蛋糕,而是在卖“亲子情感解决方案”。
2. 慢一点扩张:先把100个老用户服务好
全国26城的速度令人惊叹,但服务体系没跟上,就像发动机没装油箱。
如果“熊猫不走”先沉淀一个城市,构建服务流程、客户回访、用户分层、交付SOP,再复制出去,也许不会因为一两个城市口碑崩盘,带崩全国。
3. 慢一点构建信任:用户不怕你卖贵,怕你跑路
哪怕真的出问题,如果熊猫不走能做到:
(1)群内回应机制;
(2)可视化的订单跟踪;
(3)第三方托管的用户资金机制;
用户或许会骂,但不会崩溃。而正是那种“彻底消失”的崩盘方式,把所有用户最后的信任一起拖走了。
复盘熊猫不走,不是为了看一个品牌如何崩塌,而是为了照见更多品牌正在重蹈覆辙。
以下是典型“伪私域”的症状:
1.拉群不运营,群变死群;
2.发券发得欢,用户却只领不买;
3.没有用户标签,推送内容千篇一律;
4.一出问题,群没人、客服失联、品牌沉默……
如果你也在做私域,试着问自己四个问题:
1. 你和用户之间,是不是只有“促销通知”,没有真实互动?
2. 你的用户有没有留下来?愿不愿意复购?
3. 当用户遇到问题时,有没有清晰、可预期的服务机制?
4. 如果你哪天出点问题,用户会等你,还是立刻退钱拉黑?
私域不是群发工具,是信任经营系统。
它的本质从不是“会玩”,而是“靠谱”。
“熊猫不走”倒下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
1.私域不是“数据多”就是成功;
2.不是“形式花哨”就叫运营;
3.不是“下单变现”就代表闭环。
所有你未曾经营的用户关系、未曾搭建的信任机制、未曾管控的交付细节,都会在风暴来临时反噬品牌。
用户愿不愿意“走”,其实从第一单开始就已决定。
“熊猫不走”走了,但千万别让你的用户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