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社区与电商融合的路上,小红书再一次出手整治虚假内容。这一次,矛头直指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通告平台与MCN机构,力求为平台“种草经济”去伪存真,重塑用户信任。
不久前,小红书正式对云媒易、群量、盛世麒麟等三家机构提起诉讼,指控其组织“代写代发”虚假笔记,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索赔1000万元。赔偿金将专门用于打击平台上的虚假种草行为。这场“清理门户”行动,是小红书继2023年多次起诉类似机构后的又一次强硬出击,显示其正在从根本上整顿内容生态。
回看过去几年,小红书在治理虚假内容方面已多次重拳出击。自2020年“啄木鸟”计划启动以来,平台就持续围绕营销乱象进行专项治理,尤其在虚假种草、医美营销、灰产机构等问题上频繁出招。比如对某些品牌如多芬、老金磨方等的内容封禁,显示出其在处理品牌不当营销上的“零容忍”。
虚假笔记的泛滥本质上是信任透支的表现。大量用户在消费前会把小红书笔记作为决策参考,但若这些内容出自“没用过产品的素人”和“伪原创团队”的流水线造假,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损害平台声誉。更危险的是,当“素人+话术+带货链路”成为标配套路时,内容平台极易沦为广告平台的马甲,用户不再相信“分享”,只会看到“推销”。
小红书的根基是内容,其用户对“真实分享”极度敏感。但要实现商业化,广告和电商是绕不开的路径。如今,小红书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广告,占比高达八成,而电商收入远不及预期。
为了防止品牌方与博主绕过平台进行私下交易,小红书早早建立了“蒲公英”平台,希望将内容交易透明化、平台化,并从中抽佣。但从效果来看,部分商家与创作者仍更愿意走“灰色地带”,既不受限又无需抽成。
更棘手的是,小红书想构建一个“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用户看内容、下单、成交都在平台内完成,类似抖音、快手这样的“交易闭环”。然而截至目前,小红书的电商仍难以跑通这条路线——自营业务曾尝试过“福利社”等跨境电商项目,却因供应链和品质争议而折戟。
直播电商红利时期,小红书虽也上线直播带货和商品链接功能,但始终未能像抖音那样将交易流程无缝融入内容场景中。本质上,小红书的内容天然偏向“表达”而非“促销”,这与高效转化的电商逻辑始终存在张力。
内容整治必然伴随着阵痛。有博主反馈,在未明确是否涉及商业合作的情况下,开箱、探店等内容也可能被误判为“软广”,被限流或隐藏。这说明小红书在内容识别机制上尚不完善,对于商业属性的判定依然依赖人工与模煳规则,这对于创作者来说充满不确定性。
但换个角度看,小红书的粉丝价值仍在全平台中排名靠前。哪怕只有几万粉,也能有不错的商业化机会。而小红书也在努力给出“正规军”的营销路径。在最近的商业生态大会上,官方提出了三阶段营销方法论——内容探索、声量提升、心智建设,意图为品牌和创作者梳理一套“合规高效”的营销方法。
这也从侧面说明,小红书并不排斥品牌营销,但希望的是“好产品+真实内容+官方路径”的三位一体模式。这套逻辑能否跑通,关键不在于平台是否严格,而在于它能否建立一个既尊重内容生态,又能保障变现能力的系统。
小红书的优势,从来不是流量,而是“信任”。如果这种信任一旦坍塌,平台的护城河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在内容治理上重拳出击,是维护长期价值的必然选择。但问题也在于:一边要治理灰产,一边又要推动电商,如何在“去广告化”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极难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小红书当前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处罚通告平台,而是一套完整、透明、易执行的内容商业标准,以及更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它的“内容+电商”梦想。
简而言之,小红书想要真正跑通闭环生态,不能只靠“封号封内容”,而要靠制度、规则、工具和技术。这是一场系统化治理,也是一场关于信任的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