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人都能写点东西”的时代,公众号成了无数创作者的入门阵地。但真正能把号做起来的人,永远是少数。五年前,我也是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如今回头看,一路踩坑,甚至可以写一本《如何让公众号做得没人看》的反面教材。
本文不是泼冷水,而是一次彻底的复盘。如果你是新手,也在做公众号,请认真读完,能省你几年弯路。
我第一个公众号名字,是四个生僻字组合而成。看起来“很有文化”,实则读不懂、记不住、也搜不到。三个月苦更十几篇文章,关注数:36。
后来换了个“听起来像诗”的名字,自以为高大上,实则读者根本不知道这是干啥的号。现在复盘,公众号的第一步就是定位清晰、传播简单。名字、简介、头像,这些都是“品牌门面”。
反思一:别搞“自嗨式写作”,公众号不是诗集,是产品,你要考虑“读者是谁”“他们为什么关注你”。
我写过诗歌、散文、公众号运营干货、小说、热点点评……结果就是:粉丝群体严重不精准,推荐机制完全跑不动。
平台和读者都喜欢“明确的你”。你做健康,就深耕健康;你讲职场,就牢牢锚定职场;你拆书、你写人文、你聊科技,选一个,再垂直下去。模煳定位=流量无源。
反思二:杂而不专,是大多数自媒体走不远的根源。新手建议:垂直一个主题,至少持续半年,别贪。
互关、互阅、红包接龙、星标打卡——我都试过。确实能“快速破千开流量主”,但带来的是打开率暴跌、文章无人点赞、分享为零、系统判你为“垃圾内容”。
真正的公众号增长,是靠内容和用户需求匹配出来的,不是拉来的。非精准用户只会让你错判自己的内容质量,拖垮推荐权重。
反思三:数据虚高,是一种危险的假象,久而久之,你会连“真实反馈”都感知不到。
标题是文章的第一眼吸引力,我以前常犯的错是“太绕”“太文艺”“看不懂”。真正有效的标题,都是:直击问题、引发共鸣、或制造好奇。
封面图、摘要也是打开率的决定因素。我很多文章的封面图随手一放、摘要写“见下文”,没有任何阅读诱因。
反思四:公众号不是写论文,是写“让人愿意点开”的文章。运营能力=内容包装能力。
我一度坚持过日更,但问题是——我写的是“我想说的”,不是“别人想看的”。哪怕你日更100篇,读者不想看,那就是徒劳。
所谓“写给自己看”可以成立,但那是日记,不是公众号。如果想获得关注、转发、变现,首先要解决“读者的痛点”。
反思五:日更≠有用内容;频率重要,但内容方向更重要。
五年来我总以为内容决定一切。但平台逻辑并非如此简单。打开率、完读率、点赞分享这些指标,才是内容是否能被推荐的关键。
我写了七百多篇,平台推荐量极低。回看数据:点赞最多的是我自己,分享最多的也是我自己。
反思六:内容不是写完就完事,而是要“被推荐、被传播、被使用”。这才是自媒体写作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创作者沉迷在“自我表达”的幻觉里,以为写得多、写得好,终究会有人看到。但你若不理解平台机制、用户心理、内容结构,发再多也是自娱自乐。
做公众号,是“以内容为媒介的产品经营”。运营不是脏活,是刚需。
反思七:内容写作,是基础;运营包装,是放大器;机制认知,是长跑力。
公众号没做起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边重复犯错,一边责怪平台、抱怨读者。认清自己的问题,是重启的第一步。
如果你现在也卡在增长停滞期,不妨从这几点出发:
1、重新定位账号方向,明确目标受众
2、做垂直深耕内容,少即是多
3、每一篇文章,都优化标题+封面+摘要
4、杜绝“互关、接龙”等短视操作
5、关注平台规则,把握推荐逻辑
6、不日更也可以,但一定要“持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