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腻”走向“抽象”,田一名的逆袭看似搞笑,实则精准踩中品牌营销的风口。短短两个月,他成为多个品牌争抢的对象,用极具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在广告界杀出一条血路。本文将拆解田一名爆火背后的策略,也探讨品牌为何集体入局“抽象营销”。
2021年,一支恶搞《热爱105°C的你》的翻唱让田一名成为“土味视频”的代表人物。夸张的油头、戏剧化的唱腔、尴尬到极致的动作表演,使他迅速占领抖音土味文化的C位。那一年,他是“高质量男性”模仿潮中的顶流人物,评论区常年被“没用的,我晒干了沉默”等名梗刷屏。
但流量的短暂性让他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2024年3月,他与甲亢哥在成都合拍再度爆火曲目《热爱105°C的你》,让网友惊唿“梦回2021”。借这波热度回归,他没有选择摆脱“油腻”形象,而是进一步走向极致——主动投身“抽象广告”,开启自己的新篇章。
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仅5~6月,田一名合作的品牌就包括麻辣王子、卡夫洗发水、瓜子二手车、和平精英、美的冰箱等近20个。从内容风格来看,他在每一条广告中都保持着统一的“田氏抽象风”:
1、对麻辣王子,他涂着烟熏妆,戴着浮夸的臂套,一边扭胯一边喊“麻辣麻辣麻”;
2、为黄酒品牌,他脚踩气泡瓶,在背景音中不停重复“灵感菇”;
3、与闲鱼合作时,他又化身“古希腊王子”,表情管理全线失控。
这些荒诞、失真甚至略显辣眼睛的视频,却屡屡登上热榜。数据也极其可观:
1、麻辣王子合作视频点赞115万,转发485万;
2、与牙膏品牌合作尝试挂车,单条GMV突破100~250万区间;
其账号已成为品牌新宠,几乎每支广告都高互动、高转发。
情绪价值胜于信息密度:当代年轻用户更关注内容所带来的“爽感”与“反差”,而非广告本身讲了什么。田一名的视频恰好契合了这一点——强烈的视觉刺激、魔性重复的台词、打破常规的表演,使观众在“尴尬”中上头。
反向共创和玩梗传播:观众在“被迫观看”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创作素材。“夹在腋窝的麻辣条去哪了?”、“这是朕的好友,罪不至死”等评论成为二次传播的引爆点,品牌也乐于加入玩梗阵营,例如“投抖减”这一自黑策略。
抽象背后是高性价比:田一名在星图平台的报价为8万元/条(1~20秒),市面行情约为6万元,远低于头部KOL,但传播效率极高。对预算有限、追求话题感的品牌而言,这种“抽象带货”性价比极高。
“抽象”,本是网络上的调侃词,如今却成了新一代营销密码。
平台趋势决定内容风格:抖音“抽象”相关话题播放超2100亿次,小红书平台内讨论超1亿次,“抽象”已从小众娱乐变成主流话题。品牌要获取年轻人的注意力,就必须接入他们熟悉的内容逻辑。
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吸引碎片注意力:在传统广告越来越难以获得关注的背景下,“抽象”以极端夸张、反逻辑的方式制造反差感,更容易激发用户转发与讨论。
带有“自黑”气质的亲民形象:例如麻辣王子在评论区自称“受害甲方”,或美的在评论区留言“这是一场豪赌”,这类姿态反而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
代言人人格化助推“抽象”深化:不仅是田一名,柯洁、黄龄、蓝盈莹、惠英红等也参与到抽象传播链条中。抽象不是乱搞,而是“以人为锚”的情绪表达。
虽然“抽象营销”正在红利期,但一旦尺度拿捏不准,也容易翻车:
1、润百颜因与带带大师兄合作翻车广告“从土狗变水狗”引发争议,品牌不得不道歉;
2、古茗因“员工谢罪”式宣传被批消费打工人;
3、伊利旗下产品与时代少年团合作时,因歌词“忧郁起来、寂寞起来”被群嘲“鬼畜营销”。
本质上,“抽象”并不是万能解药,而是当下情绪宣泄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打破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感,但如果没有内容把控和情绪边界,就容易沦为哗众取宠。
田一名的走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踩中的是平台与用户内容偏好的交汇点,走出的是一条“抽象风格”与品牌诉求融合的另类路径。当代品牌若想建立新的内容沟通范式,也许不是比谁讲得好,而是谁更敢“整活”。
抽象营销仍在狂飙,但下一个流行点也许已经在暗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