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淘宝、支付宝、天猫优品、花呗、余额宝、蚂蚁保等阿里系品牌把苏超联赛赞助玩成一场“集团内部对决”,官号的“整活”能力再一次成为营销圈的热门话题。
这场联动中,阿里旗下多个品牌分别冠名不同球队,形成了“散装阿里大战散装江苏”的趣味场景。但有意思的是,菜鸟因为名字的特殊含义,多次被球队婉拒赞助资格,反倒成为兄弟品牌们群嘲的焦点,“#菜鸟赞助被拒遭全员调侃#”迅速冲上热搜。
翻看淘宝、支付宝等阿里系官号的小红书、微博内容,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偶尔玩一次,而是早就形成了“常驻整活”的内容生态:节日互怼、热点插科打诨、评论区联动,几乎每条都能吸引大批网友调侃和点赞,甚至还会有其它品牌号来蹭热度。
这背后透露的信号很清晰:在注意力稀缺、用户兴趣转瞬即逝的当下,品牌官号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可以直接塑造品牌人格、强化用户情感连接的传播阵地。
在过去,品牌的官网是对外的第一形象窗口,而如今,“双微一抖”几乎成了标配,甚至重要性超过官网本身。哪怕是创业团队,第一步往往也是先注册各个平台的官号。
相比官网的正式严肃,官号更轻松灵活,可以即时回应用户、参与热点、传递情绪,让品牌变得“有血有肉”。但现实是——大多数品牌并没有发挥官号的真正价值。
常见的尴尬场景包括:
日复一日只发促销信息,几乎没人互动
机械转发行业资讯,内容与用户兴趣脱节
缺乏创意与差异化,沦为“无效存在”
这种状态下,官号几乎无法为品牌带来关注度,更别提形成爆款传播。事实上,官号的运营状态,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内容竞争力的反映。
能持续在社交平台活跃的官号,背后通常有一套方法论,而不仅仅是“会写几句段子”。
1. 会说年轻人的话
年轻人是社交平台的核心人群,也是大部分品牌的目标用户。所以,语言风格必须贴近年轻人,甚至敢于自黑、玩谐音梗、用热梗。
像“海关发布”这种本该严肃的机构号,就能用《弹弹弹,弹簧刀》《无主人陪伴LABUBU》等趣味标题包装政策信息,让年轻人乐意点赞和转发;“深圳卫健委”则通过幽默化表达,让原本枯燥的健康科普变得轻松好看,形成高粘性关注。
2. 善用梗,借力传播
一个好梗本身就是“传播引擎”。老乡鸡的“咯咯哒”就是典型案例,从2019年一条“摆烂”微博开始,延续到今天依旧有人回应,这种符号化内容让用户主动参与共创。
3. 反应要快,能接热点
阿里系这次苏超赞助之所以刷屏,不只是因为有趣,更因为整个动作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从策划到互动无缝衔接。这种反应速度不是临时发挥,而是团队协同的体现。
4. 塑造明确的人设
无论是淘宝的“搞笑买手”,还是支付宝的“理财提醒官”,这些人格化形象都是长期输出的结果。人设稳定,用户会把品牌当作朋友来互动,而不仅仅是商家。
虽然阿里系的案例很成功,但并不代表所有品牌都能照搬。
玩梗失控:尺度没把握好,很容易翻车
只学外表:不结合自身调性,只会显得尴尬
流量未必转化:爆款不一定带来销量,产品才是根本
过度标题党:短期刺激点击,长期消耗信任
官号整活的价值,不在于一次两次的热搜,而是通过长期内容积累,让用户对品牌形成真实的情感连接。
阿里系的做法值得参考,但更值得借鉴的是:他们在整活背后,有清晰的品牌定位、长期的策略执行,以及一支懂用户的运营团队。
如果能让你的品牌官号,变成用户愿意主动“聊两句”的朋友,那才是真正的高段位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