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节这个本应童趣满满的节日,瑞幸却反其道而行之,端出了一份“丑得令人上头”的联名菜单——与《海绵宝宝》中的两位“边缘角色”合作,推出了“努力鱼”和“聪明鱼”的发条玩具。一条是翻白眼躺平的“社畜鱼”,一条是嘟嘴发呆的“呆萌鱼”,这两个形象看似“摆烂”,却精准地击中了年轻打工人的心防,短短两天时间,50万份周边一抢而空。你以为这只是丑萌的胜利?不,它其实是一场精准打击Z世代情绪锚点的联名范本。
这两条鱼为什么火?因为它们不像传统IP那样闪亮、阳光,反而是“躺平式存在”——表情死鱼眼,状态精神萎,浑身写满“我尽力了”。打工人看了纷纷表示:“这不就是我自己吗?”曾几何时,品牌追求的是正能量和理想化,但在如今的语境里,真实和自嘲成了更有感染力的传播密码。
瑞幸没有选择《海绵宝宝》中的明星主角,而是慧眼识“丑”,挑中了最不起眼的配角,却让他们成为了社交平台的流量炸弹。B站、抖音、小红书上,用户开始花式“二创”:有人给聪明鱼贴假睫毛“出道成团”,有人在办公室搭建迷你工位“复刻职场地狱”。在创作中释放情绪,在共鸣中找回自我,IP不再只是“卡哇伊”,而是“我好懂你”。
当代年轻人消费联名周边,不是为了炫耀收藏,而是为了表达情绪——情绪能共振,联名才会出圈。
瑞幸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IP联名已经不是“请明星角色出镜+印LOGO”的时代了。真正有爆发力的联名,背后是对目标人群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比如这次,瑞幸锁定的是职场打工人这一高频消费群体,并敏锐捕捉到了他们对“努力焦虑”和“摆烂文化”的双重情绪。
“摆烂鱼”是一个情绪容器,它承载了打工人想说却说不出的心酸。瑞幸并没有试图说教或激励,而是用一种“陪你烂”的态度赢得好感。这种“非主流价值观”的输出,看似冒险,实则击中真空地带——在主流叙事之外,年轻人需要情绪陪伴和真实镜像。
如今品牌与IP的合作方式早已不限于发售手办、印个杯套那种传统路径。联名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展,从实物到体验,从线上到线下,几乎无孔不入:
1.咖啡店可以变成“主题空间”,成为拍照打卡地;
2.数字联名延伸出输入法皮肤、微信表情包等无边界传播;
3.联名直播、短视频剧情共创,正在成为“传播乘法器”;
4.有些IP甚至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而是情绪本身,比如“线条小狗”或“粉红兔”这种表达社畜日常、emo情绪的轻量化角色。
瑞幸这次其实选了一个成本不高、授权门槛也较低的“轻IP”组合,却获得了高ROI的传播反馈。相较于动辄上千万授权费的大IP,轻IP因其传播路径灵活、用户粘性高、二创门槛低,越来越受到新消费品牌青睐。
传统IP联名更像是一场“粉丝经济”的豪赌:明星越红、剧越火、粉越狂,联名卖得越好。但瑞幸用这次“配角翻身”打了个漂亮的反击战。这其实预示着一个新趋势:联名的重心正在从“影响力”转向“情绪值”。
当下年轻人不是非要买个谁谁谁的“限定款”,他们更愿意为“我认同”买单。他们看中的是:这个品牌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情绪共鸣?是不是敢说我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是不是足够懂我而不“端着”?谁能做到,谁就是“新宠”。
瑞幸的这两条“丑鱼”,其实并不只是一个营销事件,它揭示了IP联名的新逻辑:
1. 不是明星主角才能带货,反而越“边缘”越能制造反差惊喜;
2. 联名不是附加产品,而是品牌情绪战略的一部分;
3. 轻IP、社交化、表情化,才是打动Z世代的密码;
4. 不必追求全网好评,能击穿一个圈层就已足够成功。
回过头看,那条翻白眼的努力鱼,不就是瑞幸为年轻人创造的一个“精神庇护所”吗?而真正聪明的品牌,也正是在这些“无用之物”中,找到了最真实的用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