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系从来不是“标配功能”,而是用户价值精细化运营的起点,尤其对于低频产品来说更是如此。传统电商平台的会员运营套路,到了低频场景里往往水土不服——不是续费难,就是使用频率低、感知价值弱。那么,低频产品究竟该怎么做好会员体系的设计与运营?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拆解几个核心问题,帮你找到突破口。
付费会员≠成长等级。不同平台的会员定位决定了其后续运营动作的重心。
1、京东Plus,本质是“财务型会员”代表:用户花钱购买后,能通过优惠、返利、专属价等方式获得确定性的实惠。适合用投入产出比(ROI)来衡量。
2、淘宝88VIP,更偏向“成长型会员”:先通过淘气值筛选高价值用户,再通过88元购买门槛实现服务升级。这里,付费只是“奖励”,而不是门槛。
启示:如果你的产品是低频的,靠“用几次就回本”的逻辑很难成立。那就得想办法把“回本”变成“价值感知”+“身份象征”+“服务打包”。
对于低频场景下的会员体系,运营要围绕两个核心目标展开:
1. 拉新与续费:先让用户“愿意买”
低频产品的会员售卖难度远高于高频场景,因为用户很难短期“回本”。此时的运营重点要转向高感知价值的权益设计,并通过销售场景的嵌入,推动用户做出决策。
权益设计策略:
(1)务实型权益:与用户真实使用场景绑定,例如平台服务的免手续费、加急处理权、专属客服、运费券、试用权等;
(2)心理型权益:尊享身份、等级优先、会员勋章、周年纪念礼包等;
(3)跨品类权益包:通过打包更高频的权益来补偿低频本身的缺陷,例如电商平台配合视频会员、生活服务等;
(4)可感知的省钱工具:如“省钱账单”“权益对比表”“累计节省统计”,帮助用户产生心理满足感。
售卖节奏设计:
(1)在关键节点进行转化,如用户即将下单、服务即将结束、流量高峰期等;
(2)使用场景化入口,如结算页、会员专区、权益横幅推送等;
(3)提供试用型会员或“首月特价”,降低决策门槛。
2. 用户成长:别让用户开完卡就“躺平”
很多产品的会员体系存在一个严重问题:用户成为会员后没事干了。这不是用户的问题,是设计的问题。
对于低频产品,更应该借助会员体系去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提高用户粘性和单用户价值,而不是把会员卖完就结束。
成长驱动策略:
(1)构建“高频+低频”组合场景:如果你的主业务是低频,可以引入一两个高频产品,如资讯服务、每日福利、限时抽奖、会员日活动等;
(2)1+X 业务拓展模型:从主力品类延伸出周边类目,例如从图书延伸到阅读社群、讲书会员、AI写作工具;
(3)设置会员成长任务体系:用户完成一定的使用行为、消费行为,就能获得成长值,解锁新权益;
(4)持续感知价值输出:例如通过每月“会员价值回顾”,提醒用户过去一个月节省了多少钱、享受了多少专属服务。
京东的主业务(尤其3C品类)是典型低频,但他们却把Plus会员卖得风生水起,原因在于:
1. 爆品带动心智迁移:通过生鲜水果(如车厘子)等高频高性价比产品改变用户“京东只适合买3C”的认知;
2. 多元场景联动权益:如京东健康、京东读书、宠物专区、黑卡服务,绑定更多消费场景;
3. 权益可视化工具:推出“省钱计算器”“月度权益账单”等,提升用户对会员价值的感知;
4. 会员等级+任务制运营:会员不再是单一等级,通过做任务、参与活动获得成长,驱动持续活跃。
启示:你不是没场景,而是没有把用户的“使用动机”往你这边拉。只靠核心服务搞定用户,不够了,要建立“利益网”+“行为网”双重机制。
1. 聚焦“心智绑定”而非“消费绑定”:让用户在想起某种需求时,首先想到你;
2. 探索“共享型会员”:比如“全家共享”或“赠送亲友”,低频产品适合扩大使用边界;
3. 构建“会员内容专属圈层”:提供知识课程、案例解读、深度社群等非价格型权益,提升会员认同感;
4. 外部联盟权益合作:与其他高频平台联合推出“互通会员卡”,解决使用频率过低带来的性价比问题;
5. 针对老会员做“再激活”机制:不活跃用户给予权益升级、等级保留、限时活动召回等手段,避免流失。
很多产品经理在做会员体系时,容易照搬大平台的“套路”,殊不知,会员运营的本质不是模仿,而是回归用户价值。低频产品看似难做会员,其实只是没找到对的切入角度。搞清楚你的产品场景和用户需求,再设计一套可运营、能量化、有激励机制的会员体系,照样能打出漂亮的R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