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学院
创业不是赌局:避开 5 个 "死亡节点",让你的项目活得更久
2025-08-15 16:37:52
ChenTaoLu
阅读:92
创业不是赌局:避开 5 个 "死亡节点",让你的项目活得更久
创业圈流传着一个扎心的数据:90% 的初创公司会在 3 年内倒下。有人把这归咎于运气,有人感叹市场残酷,但剥开表象会发现,很多失败并非偶然 —— 它们往往栽在几个可预见的 "致命陷阱" 里。真正的创业不是孤注一掷的赌局,而是避开陷阱、持续进化的过程。
陷阱一:用 "情怀" 代替市场刚需
"我觉得这个产品很酷",这是很多创业者的起点,却可能是终点的开端。曾见过一个团队耗费两年时间开发 "复古黑胶唱片社交 APP",创始人坚信 "小众即态度",但上线后月活始终停留在三位数。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小众需求不等于市场需求,态度不能当饭吃。
真正的刚需往往藏在用户的抱怨里。外卖平台解决的是 "懒得做饭又不想出门" 的痛点,共享单车瞄准的是 "最后三公里" 的尴尬。判断需求是否真实,最简单的办法是做 "最小可行性测试":用一个粗糙的原型、甚至只是一张海报,看看用户是否愿意真金白银为它买单。如果用户连等待的耐心都没有,再棒的情怀也只是自嗨。
陷阱二:把 "融资" 当成终极目标
不少创业者把拿到融资等同于成功,甚至出现 "为了融资而融资" 的怪象。某科技公司创始人曾坦言,他们花了 80% 的精力对接投资人,剩下 20% 用来应付产品开发,结果钱到手后才发现,团队早已失去对业务的掌控力。
融资本质上是 "输血",不是 "造血"。资本的逻辑是逐利,它可以加速你的发展,却无法替代健康的商业模式。那些能活下来的公司,往往在融资前就想清楚了三件事:客户为什么付费?成本能否覆盖?如何持续盈利?与其把时间花在 BP 美化上,不如先让项目实现 "小闭环"—— 哪怕每月只有几万收入,也比烧钱换增长的泡沫更扎实。
陷阱三:团队 "兄弟情" 大于规则
"都是兄弟,谈钱伤感情",这句话害死了太多初创团队。有个做餐饮加盟的项目,三个创始人平分股权,初期靠义气维持,可当公司盈利百万时,却为 "谁的贡献更大" 吵得不可开交,最终分道扬镳,公司也随之瓦解。
创业初期的团队靠信任,但长期发展必须靠规则。股权分配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明确 "谁是核心决策者";职责划分不能模煳,避免 "有事没人管,有功大家抢";利益分配更要提前说清,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好的团队关系,是既能一起打硬仗,也能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
陷阱四:盲目扩张,死于 "撑死"
"今年开 10 家店,明年覆盖全国",这种激进的扩张计划,往往是倒闭的前兆。某奶茶品牌在获得首轮融资后,半年内从 5 家店扩张到 30 家,结果供应链跟不上、品控失控,客户投诉激增,不到一年就关掉了 20 家,元气大伤。
创业就像滚雪球,要先让核心业务 "立住"。与其追求规模,不如打磨单店模型: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复购?如何复制经验?当一个店能稳定盈利,再用成熟的模式慢慢扩张,才是稳妥的做法。慢即是快,有时候停下来夯实基础,比盲目奔跑更重要。
陷阱五:把 "坚持" 变成 "固执"
"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这句话激励过很多人,但也困住了不少创业者。有个做线下书店的团队,在电商冲击下坚持了五年,拒绝做线上转型,拒绝引入文创产品,最终在房租压力下闭店。他们混淆了 "坚持初心" 和 "拒绝变化" 的区别。
真正的创业者既要像磐石一样坚定,又要像流水一样灵活。市场永远在变,用户需求永远在升级,固执地守着最初的模式,不是坚持,而是懒惰。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在试错中调整方向,才是创业的生存之道。
创业从来不是一场胜率高低的赌博,而是一场关于认知和选择的修行。避开这五个陷阱,不是为了追求 "成功",而是为了让你的项目活得更久 —— 毕竟,只有活着,才有机会等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