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学院
从小众到主流:解锁产品病毒式传播的密码
2025-08-05 11:35:53
ChenTaoLu
阅读:116
从小众到主流:解锁产品病毒式传播的密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款产品要实现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的跨越,病毒式传播是绕不开的关键路径。潮玩品牌 LABUBU 的崛起之路,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范本,但要真正掌握其中的奥秘,还需从更广阔的视角拆解那些让产品自带传播基因的核心逻辑。
制造「认知锚点」:用差异化击穿信息茧房
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平庸意味着被淹没。LABUBU 的 “丑萌” 形象之所以能快速突围,本质上是创造了一个强烈的认知锚点 —— 它用与主流审美背道而驰的设计,在消费者脑海中刻下了独特的记忆符号。这种差异化并非盲目标新立异,而是精准捕捉到当代年轻人对 “反套路” 的审美偏好。
反观那些同样实现破圈的产品,无一不是在某个维度做到了极致。比如元气森林用 “0 糖 0 卡” 的标签,在传统饮料市场撕开缺口;喜茶通过极简设计与社交属性,重新定义了新式茶饮。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规律:产品必须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是功能、设计、情感价值等任何维度,但必须足够清晰、足够锐利,才能刺破信息茧房,让用户愿意主动谈论。
构建「参与感生态」:让用户成为传播节点
病毒传播的核心是 “人传人”,而驱动用户自发传播的关键,在于让他们从消费者转变为参与者。LABUBU 的爱好者们不仅收藏玩偶,更热衷于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 “场景化创作”—— 有人用 LABUBU 搭建微型剧场,有人为玩偶设计服装,这种深度参与让产品从静态商品变成了动态的社交货币。
这种参与感的营造需要分层设计:基础层是 “可展示”,比如 LABUBU 的高颜值外观便于用户拍照分享;进阶层是 “可创作”,比如提供定制化配件让用户发挥创意;核心层是 “可共创”,比如泡泡玛特曾发起用户投票决定新角色的设计细节。当用户在产品中投入了时间、情感甚至智慧,传播就从 “被动接受” 变成了 “主动宣告”。
设计「稀缺性杠杆」:用饥饿感撬动传播势能
稀缺性是刺激传播的强效催化剂。LABUBU 的限量发售策略,不仅维持了产品的溢价空间,更制造了 “抢到即荣耀” 的社交场景。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热门款 LABUBU 的价格能翻数倍,这种供需失衡催生了大量 “求购”“晒单” 的讨论,形成了自发的传播热潮。
但稀缺性的设计需要避免走入 “伪稀缺” 的误区。真正有效的稀缺应该具备两个特质:一是 “可感知”,比如明确的限量数字、独特的编号标识;二是 “可炫耀”,比如专属的收藏证书、差异化的包装设计。当稀缺性与用户的社交需求相结合,每一次购买行为都可能转化为一次病毒式传播。
把握「跨界化学反应」:用破圈碰撞创造新话题
跨界合作是产品从小众走向主流的快捷通道,但成功的跨界需要找到 “化学反应点” 而非简单嫁接。LABUBU 与奢侈品品牌的联名,不是生硬地印上 logo,而是将双方的设计语言融合 —— 比如用 LABUBU 的标志性耳朵元素重构经典手袋,这种创新让跨界产品既保留了双方的核心特质,又产生了新的话题点。
这种跨界逻辑可以总结为 “三问”:是否符合双方用户的共同审美?能否创造 1+1>2 的价值体验?有没有可供传播的记忆点?当跨界合作能同时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时,自然会引发自发传播。
从 LABUBU 的案例延伸开来,病毒式传播的本质是产品价值与用户社交需求的精准对接。独特的认知锚点让用户愿意谈论,深度的参与感让用户愿意分享,稀缺性设计让用户急于炫耀,跨界合作让用户持续关注。这些要素的组合,能让产品从一个孤立的商品,变成一个不断生长的传播生态。对于企业而言,与其追逐流量红利,不如深耕这些底层逻辑 —— 毕竟,真正能病毒式传播的,永远是那些能击中人性深处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