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美团的“黄的更灵”、饿了么的“蓝的一定赢”,以及京东的“红的会赢”吗?这些看似调皮的广告语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全新的营销趋势——“听劝型营销”。它不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而是用“听见用户声音”作为起点,引发广泛讨论与参与,实现流量与口碑的双赢。
本文将为你解析这种“听劝型营销”的底层逻辑,带你理解它为何有效、何以爆火,并拆解出品牌可复用的四步落地方法论。
在注意力碎片化、内容过载的今天,传统的品牌单向喊话越来越难打动用户。而“听劝型营销”通过主动采纳用户建议,让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变成一种双向奔赴。
用户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创意贡献者、话题共建者,甚至是传播推动者。品牌不仅收获了新颖的创意、更低成本的内容和流量,还获得了难能可贵的用户信任和情感绑定。
其背后的驱动力来自五个方面:
1. 捕捉真实需求:用户建议往往直击痛点,精准反映需求。
2. 激发创意源泉:UGC中的金点子常常比品牌自己绞尽脑汁更具话题性。
3. 低成本获流量:一旦被用户“认领”,传播自带二次创作与裂变效应。
4. 增强情感链接:品牌重视用户声音,用户便愿意陪伴品牌成长。
5. 建立人格化形象:品牌从高冷到亲切,从说教者变成倾听者,更容易被信任。
第一步:放下身段,融入语境
“听劝”的前提是“听见”。品牌要有意愿、有准备融入用户的表达语境,学会说“人话”,用网络语言和用户开诚布公。
这意味着品牌需要摆脱传统公关口吻,使用接地气、幽默、甚至有点“网感”的表达方式,并愿意在人设上做减法,把品牌形象从“老板”变成“同事”甚至“网友”。
关键在于:
1.打造人格化账号,日常运营中就要多与用户互动。
2.主动“入圈”,理解年轻用户的表达体系与文化习惯。
3.提高敏感度,发现用户中冒出的“热梗”、“灵感”,快速响应。
第二步:构建倾听机制,放大用户创意
品牌要真正做到“听劝”,不能只是凭直觉捡热梗,而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用户倾听与建议收集系统。
这包括:
1.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设置关键词监控,实时捕捉用户讨论。
2.设立“点子征集”机制,比如开放评论、话题挑战、征名活动等。
3.发动客服与社群运营,收集一线声音并定期反馈给市场团队。
目的不是机械执行每条建议,而是建立一套机制,把用户的智慧变成品牌的创意素材库。
第三步:提炼价值,策划出圈内容
用户建议只是“创意原料”,品牌要用专业判断提炼出真正契合品牌价值、传播逻辑、审美趋势的内容,才能出圈。
策划的核心是三点:
1. 找准品牌锚点:比如颜色、代言人、价值主张等。
2. 结合社会语境:将创意与当下的热点、节日、文化符号结合。
3. 提升执行质感:通过设计、文案、视频等手段提高内容的完成度和感染力。
例如京东邀请惠英红出镜,不仅唿应“红的会赢”的网梗,还结合了她坚韧形象与“实惠”二字的巧妙联动,实现品牌理念的强化。
第四步:打造用户共创场
“听劝”的最终目的,是把用户变成品牌的内容合伙人。
为此,品牌需要:
1.公开感谢建议者,给予红包或流量激励,打造“被采纳”的仪式感。
2.搭建共创平台,比如在小红书、B站设置品牌专属投稿入口。
3.建立参与闭环,让建议到采纳再到传播有明确路径和正反馈机制。
真正的“听劝型营销”,不是一次性采纳,而是形成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飞轮,让“你提我做,你传我火”成为常态。
“听劝”不是低声下气,而是品牌自上而下的主动转身。它要求品牌真正理解用户、尊重用户、与用户共建意义与价值。
它不是跟风,而是顺势而为;不是妥协,而是升级。
在流量越来越贵、用户越来越难打动的今天,谁能最早建立起“听劝型机制”,谁就掌握了下一个时代的品牌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