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这一天,高德地图推出了全新功能——“扫街榜”,并高调宣布“永不商业化”。与此同时,高德还拿出10亿元补贴,用于鼓励用户到店消费。这一动作被不少人解读为剑指大众点评,甚至被认为有机会整治行业“刷好评”乱象。
然而,这场看似简单的功能上线背后,其实是本地生活到店市场的新一轮角逐。外卖补贴大战刚刚落幕,线下场景的竞争又被重新点燃。问题是,一个榜单真的能改变用户选择餐厅的方式吗?
传统的餐厅评分体系早已问题重重。许多用户都有过类似经历:满怀期待去一家评分4.8分的餐厅,却发现实际体验远不如预期。高分未必代表好吃,低分也不一定意味着糟糕。
核心原因在于,现有评分系统被“刷单”和“虚假好评”污染。商家花钱请团队批量制造内容,甚至雇佣达人账号发布“云探店”笔记,导致评分与真实体验严重脱节。
高德的“扫街榜”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它的逻辑是将真实导航数据与用户评价结合,再叠加芝麻信用体系:
用户实际前往餐厅的导航行为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芝麻信用分高的用户评价权重更大;
AI风控技术会过滤异常和虚假内容。
听上去,这是一套更接近真实消费行为的模型,理论上可以增加刷分的难度。但问题随之而来:真实导航,真的等于真实消费吗?
在现实场景中,导航行为与消费行为并不总是划等号。
比如,司机导航到餐厅接人,情侣把餐厅当作集合地点,甚至有人只是路过或停车,这些都会被记录成一次“到店”。从数据上看,餐厅似乎“人气爆棚”,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消费。
同样的漏洞还存在于探店营销中。商家可以邀请大量博主到店打卡拍摄,这些真实的导航记录,也会被计入“扫街榜”,但无法体现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此外,商家完全可以通过低价团购或广告投放制造流量。大量用户通过团购平台购买优惠券后,再使用高德导航到店,看似是“真实到访”,但驱动力来自折扣,而非对餐厅的认可。
换句话说,只要行业竞争存在,商家就会想办法影响数据。从“刷好评”到“刷导航”,本质并没有改变。
导航数据还有一个天然的局限——无法区分用户身份。
在旅游城市,这种问题更为突出。以上海为例,2024年常住人口为2480万,但全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3.9亿人次。对于热门景区附近的餐厅,游客涌入本身就会推高导航次数,让这些店铺在榜单上排名更靠前。
这意味着榜单结果可能更像“游客地图”,而非真正的本地人美食指南。
更复杂的是,用户的日常行为也会导致数据缺失。
许多人周末出门时先去商场,再去餐厅吃饭,导航目的地通常设为商场而不是餐厅;
商场内的餐厅因为缺乏独立导航记录,可能直接被排除在榜单之外。
高德“扫街榜”TOP10中,大多数都是街边店铺,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问题:位于商场的高品质餐厅被“隐形”了。
高德地图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工具型产品”,主要满足出行需求。然而,拥有1.7亿日活和庞大的线下流量,如何将流量转化为交易,一直是高德的难题。
2023年,高德正式整合了阿里本地生活到店业务,包括口碑团购等功能。如今,高德不仅能导航,还能下单餐饮、租车、订酒店,甚至买房租房。
从“扫街榜”可以看到,高德正在强化内容化和本地生活服务化:
通过特色语音包、AI导航等功能增强用户黏性;
通过榜单和团购,将流量导向到店消费;
逐步构建“导航+内容+交易”的闭环。
阿里财报显示,2024年高德营收突破120亿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比65%。广告仍是主要盈利模式,这也意味着,高德亟需新的增长故事,而到店市场是最合适的突破口。
“扫街榜”解决了部分虚假评分问题,但没有解决更核心的挑战——真实到店评价。
现实中,很多商家通过送饮料或小菜换取五星好评,这些评价虽然真实发生,却依然带有强烈的引导性。而高德的“导航+信用”体系无法识别这些“软性干预”。
此外,社交媒体上泛滥的“种草”内容,往往比注水评分更容易让用户踩坑。即便“扫街榜”能够抑制刷单,用户依然会受到外部内容的影响。
高德“扫街榜”的推出,是一次对现有点评体系的挑战,也是一场高德自身转型的实验。
它通过导航数据和信用体系构建了一种新的评分逻辑,让“虚假好评”变得更难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彻底解决。只要商家有利益驱动,就会寻找新的方式影响数据,而榜单只能缓解,无法根治。
对于用户而言,榜单可以作为参考,但真正的决策,仍需要结合个人体验和多维度信息去判断。
对于高德而言,“扫街榜”并不是终点。要真正撬动到店市场,高德需要的不仅是一张榜单,更是一套能让流量自然转化、让用户形成消费闭环的完整生态。
导航可以引路,但要进入本地生活的核心战场,高德还需要找到下一个真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