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符号挪用争议看品牌 DEI 营销的信任危机
当李维斯(Levi's)2025 年 Pride 系列因误用粉色三角符号引发争议时,国内品牌也在经历类似的价值观拷问。某国潮美妆品牌曾在 "女性力量" 主题 campaign 中,使用 "独立女性就要买大牌" 的争议性文案,被消费者批评将女性价值与消费主义捆绑,导致社交媒体负面评论占比飙升至 67%。这类事件揭示核心矛盾:当品牌将 DEI(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视为流量工具而非内在价值时,必然引发 Z 世代的信任反噬。
数据显示,53% 的中国消费者对品牌 "沉默于社会议题" 感到失望(Givsly, 2025),而 00 后群体中,40% 曾因品牌价值观冲突放弃购买(Ad Age 调研)。这意味着,在 "后流量时代",品牌的社会立场已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变量。
二、消费决策的双重逻辑:价值观优先与现实妥协
1. 价值观溢价的市场潜力
得物 APP 发布的《Z 世代消费白皮书》显示,79% 的 00 后愿意为契合自身价值观的品牌支付 10%-30% 的溢价。例如,Patagonia 推出 "旧衣回收改造计划" 后,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 45%,其 "环保主义" 标签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社交货币。另一案例是喜茶,通过 "多肉桃李・助农计划" 将产品与乡村振兴结合,相关话题在小红书获得超 2.3 亿次曝光,带动该单品销量提升 38%。
2. 经济压力下的理性回归
然而,当宏观经济承压,消费者的 "价值观优先" 逻辑会向现实妥协。拼多多 2025 年 Q2 财报显示,平台 "性价比商品" 搜索量同比增长 62%,部分消费者转向低价替代品。某快消品牌调研发现,35 岁以上群体中,68% 会优先选择价格更低的品牌,即便其价值观认可度较低(Collage Group, 2025)。这种 "分裂" 要求品牌在传递价值观时,需兼顾产品实用性 —— 如全棉时代在 "可持续面料" 宣传中,同步推出 "旧衣抵现" 活动,使环保系列产品转化率提升 29%。
三、从 Campaign 到生态:DEI 营销的长效化转型
1. 从符号营销到系统变革
国内头部品牌正在突破 "主题系列 + 限量产品" 的浅层模式:
·组织层面:阿里巴巴设立 "多元化与包容性委员会",要求核心业务团队中女性管理者占比不低于 35%,该政策使集团 ESG 评级提升至 AAA 级;
· 供应链层面:安踏推出 "零碳工厂" 计划,2025 年供应链碳排放减少 41%,相关举措被写入招股书,吸引 ESG 基金增持;
· 用户共创层面:哔哩哔哩发起 "无障碍字幕计划",邀请听障用户参与产品优化,使平台无障碍内容播放量增长 300%,用户满意度提升至 91%。
2. 内容营销的 "真诚算法"
抖音《2025 品牌价值观营销白皮书》指出,包含 "真实人物故事"" 可量化行动 ""长期承诺" 的内容,互动率比普通品牌内容高 58%。例如:
·网易严选 "非遗焕新" 系列,每期深入一个手工艺村落,用纪录片形式呈现技艺传承,视频完播率达 78%,带动非遗主题商品销售额增长 220%;
·泡泡玛特在 "性别平等" campaign 中,邀请跨性别设计师参与盲盒设计,并公示设计费分成机制,相关话题在微博获得 1.2 亿次讨论,品牌好感度提升 23%。
四、危机应对:当价值观营销翻车之后
1. 反应速度的 "黄金 24 小时"
瑞幸咖啡曾因联名活动文案争议,2 小时内发布 "价值观致歉信",承认创意审核漏洞,并邀请用户参与新文案共创,使负面舆情在 24 小时内下降 81%。数据显示,及时回应的品牌,消费者宽恕率比延迟回应高 47%(Givsly, 2025)。
2. 从危机公关到价值重建
某母婴品牌因 "身材焦虑" 广告引发争议后,启动 "妈妈不设限" 长期项目:每月举办线下沙龙,联合心理学专家发布《中国妈妈心理健康报告》,并将 1% 的产品销售额捐赠给女性创业基金。一年后,品牌净推荐值(NPS)从 - 15 提升至 + 32,印证了 "系统性弥补" 比 "一次性道歉" 更有效。
五、本土实践:DEI 营销的 "第三条道路"
案例:花西子的 "东方美学 + 社会责任" 双轮驱动
·文化多样性:推出苗族银饰、苏绣等非遗主题彩妆,销售额占比达 18%,带动合作村寨就业增长 200 人;
· 供应链公平性:公开原料采购价格,承诺不使用受保护动植物成分,获得 "可持续美妆" 认证;
·用户包容性:开发 "无障碍化妆教程",适配视障用户语音导航,相关内容在 B 站播放超 500 万次。
该模式使花西子在 Z 世代中的品牌认同度达 89%,复购率比行业均值高 25%。
结语:在商业理性与价值理想之间寻找锚点
当 Levi's 的争议还在发酵,中国品牌正探索更适配本土语境的 DEI 路径 —— 不是口号式的营销表演,而是将多样性基因融入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与用户运营的全链条。正如 Z 世代消费者所言:"我们不反对品牌赚钱,但希望消费的每一分钱,都在为理想中的世界投票。" 对于品牌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唯有将 DEI 从 "营销 Campaign" 转化为 "企业 DNA",才能在消费价值观觉醒的浪潮中,构建真正可持续的用户忠诚。毕竟,在 "注意力稀缺" 的时代,真诚本身就是最具穿透力的品牌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