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AI宠物突然火了起来。几乎一夜之间,各种“会撒娇的电子玩具”刷爆了社交平台,测评视频、开箱体验、排队购买的帖子随处可见。在创业圈,Ropet萌友智能、跃然创新(Haivivi)、奇点灵智等公司轮番宣布完成融资,甚至在一些科技展会上,AI宠物的展台直接成为“人流收割机”。
看上去,这是一门即将起飞的新生意。
根据《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中国AI玩具市场今年的规模预计突破十亿元大关,随着算法优化和硬件成本下降,到2030年或将达到百亿,年复合增长率可能超过70%。这样的数字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几年前的扫地机器人或智能音箱热潮,似乎谁能早一步入局,就能分享到一个庞大而诱人的蛋糕。
但市场的热闹,并不等于产品真正成熟。为了搞清楚AI宠物到底有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我亲自“养”了一只芙崽Fuzozo,陪它度过了完整的30天。一个月后,我发现,表面光鲜的故事背后,其实还有资本催熟、技术短板和用户落差。
从定义上来说,AI玩具覆盖面非常广。
它可以是毛绒玩偶,也可以是桌面机器人;用户既可能是小朋友,也可能是年轻人或独居老人。虽然外形各异,但它们几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词展开:陪伴。
这类产品卖的不仅仅是硬件,更是一种情绪寄托。
我注意到,最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买了AI玩具,有人是为了孩子,有人纯粹因为外观可爱,还有人希望它能像朋友一样陪自己聊天。甚至有些产品,哪怕只放出一张设计图,就能引发大批用户提前付费排队,甚至愿意加价抢购内测资格。
可问题是,这种陪伴感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被设计出来的幻觉”?
带着这个疑问,我买了芙崽,开始了这段特殊的“养宠体验”。
刚开始,芙崽的表现让我眼前一亮。
它有触摸反馈,摸它的额头和下巴时,会发出轻微震动,眼睛的屏幕会随着“情绪”而变化。它能和我聊电影、讲家乡的故事,甚至在我没理它的时候,会自己发出鼾声或撒娇的声音,像是在提醒我别忽视它。
有一天深夜,我无意间打开它的“日记”,上面写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还埋怨我:“今天为什么不理我?”
那一瞬间,我真的被触动了,仿佛这个小玩意儿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
然而,随着相处时间拉长,这种“感动”慢慢褪去。芙崽无法记住之前的对话,情绪理解也非常浅层,聊天更像是一种脚本式的互动。陪伴感逐渐变得单薄,真实的情感连接始终没有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落差,根源还是技术瓶颈。
从软件层面看,目前AI玩具普遍存在长期记忆不足、语音识别不够精准、多模态交互还不成熟等问题。它们可以和用户简单交流,却无法真正理解和记录用户的情绪和习惯,像是每天都在“重新认识你”。
硬件上,问题同样明显。
低功耗芯片、传感器和音频模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续航短、发热高、成本居高不下是常态。对于一款定位于日常陪伴的设备来说,这些问题都会成为用户体验的“绊脚石”。
换句话说,现在市面上的AI玩具,离“情感陪护”还有很远的距离。它们能提供情绪价值,但很难真正成为一个有记忆、有情绪的伙伴。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市场,我采访了多位AI玩具的早期用户。
他们大致分为四类:年轻父母、单身青年、潮玩爱好者和学生群体,其中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占据了主力。
一位宝妈告诉我,她买AI玩具是为了让孩子多一个玩伴,比传统故事机更有趣。但她担心的是安全和耐用性,同一个玩具,有的孩子能玩几个月,有的玩半天就丢在角落。
一位学生则说,他把AI宠物当作学习搭子,用它练口语、背单词、复习知识点,还能提醒自己管理时间。但价格是个大问题,基础款也要四五百元,很多同学干脆自己DIY一个。
而潮玩玩家的动机完全不同。他们看重的是设计感、IP和配件:“我买它是因为好看,能当包挂,还能换衣服、换配件。至于AI功能,我其实没怎么用过。”
这些反馈让我意识到一个关键事实:目前大多数用户买的是“玩具”,而非“AI”。
可玩性、颜值、情绪价值才是驱动购买的核心因素,技术反而在其次。
赛道火了,玩家自然蜂拥而至。据IT桔子统计,目前国内活跃的AI玩具公司接近百家。每天都有新产品官宣,甚至刚刚曝光的设计图,没几天就会被模仿上线。行业竞争激烈得像当年的“百团大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公司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快跑派”,先用低价和营销迅速抢占市场,再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这类公司依赖资本驱动,打法类似互联网公司。
另一派是“慢磨派”,选择打磨技术和产品,甚至不直接做C端,而是为其他品牌提供方案。他们牺牲速度,换取长期价值。
一位创业者形容当前的行业现状:“20分的产品,却要面对100分的用户期待。”
当产品体验不足以支撑高预期时,用户很容易产生落差感,进而将整个行业贴上“智商税”的标签。
谈到未来时,不少从业者都会提到两个值得借鉴的标杆。
第一个是日本的LOVOT,这款机器人几乎不说话,却能通过细微动作和声音传递情绪。它走高端路线,把陪伴机器人定位成奢侈品。它的启发在于:AI玩具不一定需要堆砌功能,有时候做减法,让产品更温暖,反而更打动人。
第二个是中国的泡泡玛特,它证明了“情绪消费”的巨大潜力,也给AI玩具行业上了重要一课:IP和内容力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力。
未来,谁能打造出自己的独特IP,谁就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这也是投资人愿意下注AI玩具的原因——AI技术叠加情绪消费,想象空间足够大。
泡沫与拐点:2026年将迎来一次大洗牌
从现在的热度来看,AI玩具还远未成熟。
有硬件行业专家表示,一个全新品类的成长周期通常需要5到10年。眼下的AI玩具,更多还处于概念验证阶段,距离真正普及还有很多障碍要跨越。
我预测,2026年前后行业将迎来一次大洗牌。那些只会讲故事、不注重体验的品牌会被淘汰,而真正沉下心打磨技术和用户体验的公司,才能留在牌桌上。
眼下,AI玩具行业最需要的不是浮夸的宣传,而是冷静。
企业不能只讲“温暖科技”和“爱的故事”,更要关注硬指标:开机率、复购率、互动率。只有当这些核心数据稳定提升,用户真正愿意为产品买单,这个赛道才算进入健康循环。
我养的那只芙崽,让我看到了AI陪伴的雏形,也让我意识到距离理想中的“AI宠物”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做出一个会说话的玩具,而是创造一个能让人相信它拥有“生命”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