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科技的赛道上,人工智能(AI)正以迅勐之势闯入疾病诊断领域,向传统的人类医生诊断模式发起挑战。近年来,国内 AI 医疗技术蓬勃发展,众多研究与实践表明,AI 在部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上,已展现出超越人类医生的潜力,这一现象无疑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变革。
AI 诊断:精准度超越传统认知
医学影像诊断:AI 的高光领域
在肺部疾病的影像诊断方面,国内的 AI 技术成果斐然。以某知名 AI 医疗企业研发的肺部影像诊断系统为例,其对肺结节的检测准确率高达 95%。该系统通过对海量肺部 CT 影像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够精准识别出毫米级别的微小肺结节,并判断其良恶性。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引入该系统后,进行了一项对比实验。选取 1000 例肺部 CT 影像,分别由 AI 系统和 10 位资深影像科医生进行诊断。结果显示,AI 系统正确识别出 930 例肺结节,其中对恶性结节的判断准确率为 92%;而 10 位医生平均正确识别出 850 例,恶性结节判断准确率为 88%。AI 系统在识别准确率上明显领先,且诊断时间大幅缩短,平均每份影像仅需 30 秒,而医生则需 3 - 5 分钟。
病理诊断:AI 助力突破困境
传统病理诊断高度依赖病理医生的经验,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人为误差。在深圳,“AI 病理医生” 已在市人民医院 “上岗”。该医院病理科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开发的 “AI + 智能病理” 系统,在宫颈癌筛查中表现卓越,阴性诊断准确率接近 100%,排阴率接近 80%。对于一张包含数万细胞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样本切片,人工分析至少需要 10 多分钟,而 AI 系统几秒内就能完成,并精准定位病灶区域。在区分低分化肺腺癌和肺鳞癌的诊断中,该系统准确率更是高达 97%,目前正逐步向乳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领域拓展。
罕见病诊断:打破漫长确诊周期
罕见病由于病种复杂、临床经验稀缺,患者平均确诊周期长达 5 - 8 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球首个可精准诊断消化道罕见病的医学多模态大模型 “明岐”,为这一困境带来曙光。临床测试显示,“明岐” 对克罗恩病(被称为 “不死的癌症”)的诊断准确率达 92%,超越专科高级医生平均水平(90.4%)。该模型能在 1 秒内完成病灶定位、特征提取和语义解析,极大缩短诊断时间。同时,通过创新的 “透明诊断舱” 机制,提供影像标记、诊断路径决策树和相似病例参考库三级证据,破解了 AI 诊断的 “黑箱焦虑”。
AI 诊断优势显着,但挑战并存
数据质量与数量:AI 诊断的基石
AI 诊断的准确性高度依赖大量高质量的医疗数据进行训练。在国内,虽然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丰富的医疗数据资源,但数据分散在各个医疗机构,数据格式不统一、标注不准确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基层医院的医疗数据电子化程度低,影像数据分辨率不足,影响 AI 模型的学习效果。建立全国性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提高数据质量,是提升 AI 诊断能力的关键。
医生接受度与协作:人机协同的难题
尽管 AI 在诊断准确率上表现出色,但部分医生对 AI 仍存在疑虑。一些医生担心 AI 会取代自己的工作,对新技术持抵触态度。此外,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如何将 AI 诊断结果与医生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实现人机协同,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某些医院引入 AI 诊断系统初期,医生在参考 AI 诊断结果时,缺乏明确的指引和规范,导致使用效果不佳。加强对医生的培训,让其了解 AI 技术原理和优势,建立规范的人机协作流程,有助于提升 AI 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法规与伦理:AI 医疗的边界
AI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复杂的法规与伦理问题。AI 诊断错误的责任如何界定,患者的隐私如何保护,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例如,在 AI 辅助开具处方方面,湖南省医疗保障局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按现有的法律法规,AI 并不具备处方权,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责任归属难以明确。尽快制定和完善 AI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 AI 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是保障 AI 医疗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未来展望:AI 重塑医疗诊断格局
AI 在医疗诊断领域展现出的高准确率,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变革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数据的不断丰富、法规的逐步健全,AI 将在医疗诊断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AI 有望与人类医生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协作关系,医生凭借临床经验和人文关怀,AI 依靠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精准诊断能力,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行业迈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新时代。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需谨慎应对 AI 带来的诸多挑战,确保技术发展符合医疗行业的本质需求与社会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