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人人都谈“大数据”的时代,企业们似乎都被一套看似精准无比的数字逻辑所裹挟。每一次产品迭代、每一次广告投放、甚至每一次品牌战略调整,都仿佛被一行行冷冰冰的表格所驱动。然而,数据真的能带领企业走向更高的山峰吗?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推向了一个看似正确却无比危险的深渊?
前不久,一个户外运动品牌在高原上放了一场盛大的烟花秀。先不说这场烟花对环境有多少破坏,单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就令人摸不着头脑。烟花与户外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它到底强化了品牌调性,还是仅仅制造了一场热闹的噱头?相比之下,耐克通过赞助世界冠军,让“专业运动员都穿我们的鞋”成为强有力的背书;其他品牌通过塑造普通人故事,让消费者相信“伟大源于平凡”。这些逻辑都能自圆其说。然而,高原烟花呢?它所传递的意义,似乎悬浮在空中,无法落地。
有些人解释说,这个品牌走的是高端路线,所谓高端,就要和大众保持距离,做一些“不明觉厉”的事情。但真正的高端品牌真的是这样做的吗?保时捷从不刻意强调“你高人一等”,反而通过“莫欺少年穷”的叙事,让年轻人觉得梦想触手可及。苹果更是典型代表,他们完全可以高高在上地宣称“我们的产品好、贵、独一无二”,但他们却一直坚持讲述人文、多元与自由。一个高端品牌,反而选择了大众化的情感沟通,这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
真正的高端,从来不靠冷漠的距离感来定义。恰恰相反,它靠的是让用户感受到一种被理解和被看见的温度。那些刻意制造距离感、只为营造“逼格”的行为,往往只是伪装成高端的幻影。
数据的问题,也在于此。它能告诉你用户“说了什么”,却无法真正揭示用户“想要什么”。就像女性服装尺码的案例,表面上看,大量数据反馈“尺码太小”,似乎只要做更大尺码、更精准的服装就能满足需求。然而,罗拉密码品牌就是这么做的,结果却失败了。为什么?因为问题根本不在尺码,而在于“认知锚点”。
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她们习惯通过参照外部形象来判断自己。模特穿30码,她们也选择30码;模特穿上显瘦,她们也期待自己会有同样的效果。当服装与期待不符时,她们并不会先怀疑自己,而是认为“衣服有问题”。于是,真正影响购买决策的,不是客观的尺码数据,而是这种深植于心的认知锚点。
这也是“超级女孩理论”的核心。世界上有一类女性,她们长得美、气质佳、学历高,是无数人的理想化投射。如果品牌能够让这些女性成为自己产品的代言者,其他人便会争相模仿。因为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那个“潜在的超级女孩”,而购买产品则是一种接近理想自我的方式。Lululemon正是这样崛起的。他们刻意把尺码做小,把价格拉高,让产品成为一种身份象征。许多人抱怨买不到合适的尺码,却依然疯狂想要挤进这件衣服里。因为能穿上它,意味着自己离理想中的“超级女孩”又近了一步。
与之相比,那些大码服装、平价服装始终都有市场,但它们永远无法成为社交平台上被炫耀的符号。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生活方式和身份标签。Lululemon卖的不是一条裤子,而是一种“值得被羡慕的人生”。当你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同样是裤子,50块的优衣库和1000块的Lululemon,传递给用户的意义完全不同。
然而,这家曾经凭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崛起的品牌,近几年却陷入了困境。其根源,不在产品质量,也不在竞争激烈,而在于管理层迷失在了数据里。当无数用户反馈“尺码太小”,他们就顺着数据,把版型做大,想迎合更多人。结果却失去了原本的独特性。当人人都能穿上这条裤子时,它也就不再具有象征意义。用户会理性地比较价格,最终转向优衣库这样的平价选择。Lululemon的品牌溢价,瞬间土崩瓦解。
这正是大数据的陷阱。它记录了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无法揭示他们的“真实渴望”。如果企业完全依赖数据来决策,就会逐渐丢失对人性的洞察。商业世界中,很多最成功的决策,往往都与纸面数据相反。真正的高手,不是看谁的数据最全面,而是谁能看懂数据背后的沉默、矛盾与欲望。
过去的草根企业家,或许没有那么多模型和报表,却能凭直觉捕捉人心。他们懂得何时该逆流而上,也敢于做出违背常理的选择。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只会顺着数字走,缺乏那份野性与敏锐。于是,我们看到企业在铺渠道、打硬仗时如鱼得水,但在真正需要软实力、需要打心理战时,却频频败退。
数据可以是利剑,也可以是枷锁。它能让你看见趋势,却无法替你做出选择。真正决定成败的,从来不是数据本身,而是看数据的人。懂得人性的人,才懂得如何超越数据,创造出那些真正让世界为之心动的品牌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