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已经见证了ChatGPT的崛起,生成式AI一路狂奔,从实验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从办公自动化到内容创作,从图像生成到语音交互,AI的边界一次次被推高。但所有的这些,不过是前奏。2026年,这股科技洪流将彻底改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最近,知名未来学家伯纳德·马尔在他的专栏中,对2026年的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一份预言。他认为,2025年只是序幕,真正的巨变将在2026年全面上演。我读完后心潮澎湃,结合近期行业趋势与观察,想把这些观点转述出来,帮助大家在浪潮来临之前,提前看清方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展开这幅未来的地图。
2025年,Agentic AI(代理型AI)是科技圈的热门词汇,大家把它当作概念炒作。然而到了2026年,这类技术将真正落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想象一下,当你需要订机票、安排日程、处理账单,不再需要切换无数个软件,也不用费劲比价,只需一句话,AI就能像私人管家一样全权处理好一切。
职场里,这些AI不仅仅是工具,它们会主动协调不同团队的资源,推动项目进展,甚至帮助公司制定长远战略。高盛已经在B2B销售环节率先试水,AI从线索搜集到成交全程接手,释放了销售人员的大量精力。Gartner预测,到2025年底,四成的企业流程中都将嵌入这类智能代理。
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种全新的能力——学会“指挥AI”。谁能更好地与AI协作,谁就能成为新时代的“超级个体”。
未来最大的危机之一,是信息的真实性。伯纳德·马尔预测,到2026年,网络上九成的内容都可能是AI生成的。想象一下,虚假新闻、合成图片、伪造音频同时袭来,真假难辨,信息污染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实,这种苗头已经在2025年出现。全球数据量已经飙升至175ZB,AI生成内容占据了其中大部分。虽然企业借助AI内容生产带来了线索增长,但这也导致了市场被低质内容充斥,真正有价值的人类创作正在被稀释。
未来,创作者的竞争不再是产量,而是“真实性”和“温度”。只有能提供独特人类经验和真实故事的人,才不会被无穷无尽的AI垃圾所淹没。
AI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它会让一些职业消失,同时创造出新的岗位。2026年,最先被替代的将是重复性强的工作,比如行政助理、数据录入、简单的客户支持。而全新的职业,比如“AI集成专家”“伦理审查员”,会成为企业争抢的人才。
高盛预测,到2045年,全球一半的岗位将被AI或机器人完全自动化。虽然听上去令人焦虑,但这也是一种重构。人类将被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有创造性、更高价值的工作中去。
这对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你不需要成为AI工程师,但必须学会与AI共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企业则要提前布局,帮助员工完成转型,否则大规模的失业潮将不可避免。
过去,AI主要存在于屏幕里,是软件、是算法。但2026年,它将真正走向物理世界。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街头常见的风景,配送机器人会取代快递小哥,医院里的人形机器人将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智能家居将像人体神经系统一样互联互通。
2025年,NVIDIA和Meta的研究为这一切奠定了基础:神经渲染技术、3D环境建模、世界模拟……这些听起来高深的技术,正在为AI与物理世界的融合铺路。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安全和伦理。当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行动,它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命安全,这需要比软件时代更严格的监管和标准。
AI不只是商业工具,它还是地缘政治的筹码。2026年,全球科技竞争将进入更加激烈的阶段,数据将像石油一样成为稀缺战略资源。
美国和中国在AI领域的角力,可能引发新的贸易摩擦。未来,供应链不再只是成本问题,而是国家安全问题。S&P的风险报告指出,企业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供应链结构,以应对潜在的政策变化。
换句话说,AI竞争已经超越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它将重塑全球秩序。
你或许记得,当年电灯普及后,人们不再觉得它是“高科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AI也将走上同样的道路。
2026年,AI将悄无声息地融入每一个角落。你的手机、手表、家电、汽车,都会默默运行AI算法。它不再是一个需要刻意学习的工具,而是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
这是一种“隐形AI”,它不会张扬,却会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我们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与AI互动,因为它将成为背景,成为默认选项。
AI对医疗的改变,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与生命。2025年,AI已经能通过影像快速诊断疾病,甚至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而2026年,这些应用将常态化。
从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身体数据,到AI辅助药物研发,再到远程诊疗,AI将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普惠”。
当然,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也需要同步解决,比如数据隐私、误诊责任等。这将是医疗AI能否广泛推广的关键。
AI需要巨大的计算力,而计算力意味着能源消耗。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8年,数据中心将消耗全国12%的电力。这对环境无疑是一种巨大压力。
2026年,AI产业的焦点将转向“绿色转型”。从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到优化算法以减少算力需求,再到探索全新能源形式,这将成为科技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AI带来的进步可能会被能源危机所抵消。
2026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一年。它会让我们惊叹,也会让我们恐惧。它会带来效率的爆炸式提升,也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我们准备好了没有,这场变革都将到来。就像互联网曾经经历泡沫、崩盘,然后浴火重生,AI也会在不断的试错与调整中,找到属于它的轨迹。
面对这场浪潮,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退缩,而是学习与适应。只有这样,当未来真正到来时,我们才能站在浪尖上,而不是被洪流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