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AI行业像一场声势浩大的淘金热。
有人形象地说,这个产业就是一座金矿:
芯片和算力是“铲子”,大模型是“藏宝图”,而真正面向用户的AI应用,才是亲自下矿的人。谁能在用户那里挖到金子,谁就能笑到最后。
从数据上看,这场淘金游戏的规模越来越大。QuestMobile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国内移动端AI应用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6.45亿,PC端则有2.04亿。乍一看,这个数字让人热血沸腾,但如果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增长曲线正在放缓:原生AI APP的月环比增速只有1.3%,这意味着增量正在逼近天花板,行业正从“跑马圈地”进入“肉搏厮杀”的存量时代。
这场厮杀中,有一个事实越来越清晰:大厂正在占据压倒性优势,创业公司则日益被边缘化。
AI应用这几年非常热,但很多产品其实只是给老软件贴了个AI标签。真正的“AI原生应用”,从一开始就以AI为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交互逻辑、商业模式都围绕AI来设计。ChatGPT、DeepSeek、Perplexity、豆包,这些才算是标准的AI原生产品。
这类产品的难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给现有功能加一个AI插件,而是彻底重塑用户体验,这意味着它对技术、产品、算力、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也因此,它被视为最能检验市场是否接受AI的产品形态。
如果对比国内外的榜单,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异:
海外市场不断诞生新玩家,ChatGPT、Perplexity、Claude等应用层出不穷;而国内榜单的前列,大多还是熟悉的身影:阿里的夸克、百度文库、百度网盘、字节跳动的豆包。真正完全从零起步,由创业公司打造并进入大众视野的产品,屈指可数。
这意味着,国内的AI应用市场虽然看似热闹,但热闹主要属于巨头。创业公司很少能冲到前台,哪怕有一两家成功,也往往背靠大资金或大资源,严格意义上的“草根逆袭”几乎不存在。
如果说AI行业是一盘棋,那么大厂手中握着两张王牌:模型能力和流量入口。
先看模型。如今,大模型正进入第三阶段。最初,ChatGPT的出现让AI进入通用对话1.0时代,随后OpenAI的o1和DeepSeek等产品开启了2.0阶段,AI开始具备更强的推理与学习能力。而今年,Agent概念爆发,3.0阶段正式到来。新的模型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分解复杂任务、进行长程规划,甚至在高难度数学竞赛中拿下接近人类顶尖水平的成绩。
这背后需要巨量算力、优质数据和算法工程化能力支撑,而这些,恰恰是创业公司最缺乏的。虽然开源模型降低了部分门槛,但真正要在复杂场景中持续迭代,仍然是大厂的游戏。对初创团队来说,能用的模型能力大多是“二手”的,很难做到差异化。
再看流量。字节拥有短视频矩阵,腾讯有社交和游戏,阿里有电商,百度有搜索,这些天然的流量池让大厂可以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将自家AI产品推送给海量用户。而创业公司只能靠广告投放“硬拉”,一个冷启动的过程往往需要烧掉巨额资金。
Kimi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去年Q4,Kimi靠着5亿多广告投入,一度跻身“AI原生三强”。但随着投放减少,今年Q1下载量立刻下滑。相比之下,百度文库在接入AI后,几乎没花多少广告费,月活用户就在短时间内翻倍。差距一目了然。
很多人以为创业公司输在技术,其实更致命的是商业模式。
在国外,用户愿意为AI付费。OpenAI预测ChatGPT今年的营收将接近100亿美元。而在国内,广告和会员仍然是主流变现方式,让用户直接为AI服务掏钱,难度非常高。
这让创业公司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们要承担高昂的算力和API调用成本;另一方面,用户却不愿意付费。很多初创AI APP明明用户量不小,却迟迟看不到盈利,甚至连服务器都快养不起。
与此同时,大厂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压力。AI应用对他们来说是长期战略,哪怕短期不赚钱,也可以依靠其他业务补血。创业公司则只能靠融资“续命”,一旦资金链断裂,产品很快就会消失。
尽管大厂优势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公司完全没有机会。
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应用下载量达到17亿次,同比增长67%,应用内付费收入翻倍,用户每天使用AI应用的总时长高达8600万小时。这说明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需求在不断增长。
技术门槛也在快速降低。如今,凭借AI Coding能力,一个小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几天时间就能做出一款功能完整的AI应用。开发不再是壁垒,产品迭代速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公司要想突围,必须走差异化路线。与其硬碰大厂,不如深耕垂直领域,专注某个高频刚需场景,并做到极致。比如教育、内容创作、办公协作,这些场景用户需求稳定、留存度高,同时对AI技术的容错度较高,适合小团队快速落地。
此外,产品必须让用户感受到明确的收益。如果一款AI工具能显着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甚至帮助用户赚钱,那么用户就更愿意留下来。像智能生成PPT的工具AiPPT,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痛点赢得市场。
最后,创业公司需要比大厂更灵活、更敏捷。大厂虽然资源丰富,但决策链长、行动慢。小团队则可以快速试错、迅速调整方向,这种速度优势,可能成为与巨头博弈的唯一筹码。
AI应用市场如今的格局,很像移动互联网初期。那时,苹果、谷歌垄断操作系统,但仍然孕育出了字节跳动、Meta、美团这样的新巨头。微软牢牢控制PC时代,却依然诞生了Adobe、Autodesk这样的垂直软件公司。
今天的大厂看似无懈可击,但AI应用层的空间太大,不可能被完全吞掉。关键在于,创业公司是否能找到那些大厂看不见、或不愿投入的细分领域,并用极致的产品体验去占据用户心智。
这是一场漫长的淘汰赛。大厂凭借资源慢慢推进,创业公司则必须在时间窗口关闭之前,拼命冲出一条生路。
未来3到5年,AI应用市场将彻底洗牌。谁能留下来,不仅取决于技术和资金,更取决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与执行力。在这场淘金热中,真正的赢家,从来都不是挖得最多的人,而是最后还站在矿场上的那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