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开始,AI圈子就在讲Agent,但到了2025年,这个词终于从论文和概念验证(PoC)里走了出来,开始频繁出现在产品demo和SaaS后台里。
但这个“出世”,并不是因为某个Agent真的通了人性或者会自己思考了,而是因为大模型本身“能干活”了——结构化能力强了,成本降了,插件生态齐全了,最重要的,是开发者终于开始不把它当搜索框用了,而是当一个有“工作流”能力的执行器。
这意味着:Agent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高级调用方式”的一个产物。
我们可以拆开来看,今天你看到的那些所谓“智能体”产品,其实离不开下面几个核心组件:
1. 任务分解能力(Task Planning):底层依赖链式思维提示词(CoT)、树形推理、多模型协同。
2. 状态记忆与中间变量管理:通过内存模块、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维护“对话上下文”。
3. 工具调用(Tool Use)与插件系统:关键技术是OpenAI Function Call 或类似JSON协议映射。
4. 多模态融合:图文、语音的输入输出让Agent开始接触“真实世界”。
5. 成本可控:从百万token数十美元跌到0.06美元以下,Agent的调用才有“量产”基础。
技术上没有奇迹,但组合方式变了:像是从“机器翻译”进化到了“私人秘书”。
今天你看到的Agent产品大致分为三类:
1. 流程类Agent:比如帮你填表、下单、走审批流。这类Agent适合在to B场景做低代码自动化。
2. 交互类Agent:例如AI客服、AI助理等,落地的关键在于“多轮对话+上下文记忆”。
3. 自主探索类Agent:比如AutoGPT、SWE-Agent,它们能自主提出目标并执行,但目前大多仍停留在demo阶段。
不能做什么?
1.它依然是静态的。无法实时感知环境、也不具备动态重规划的能力。
2.它不懂人性。你让它干活可以,但要它“明白你到底想要什么”,目前还是人类先做prompt设计。
3.它没有责任意识。Agent不是员工,它没有“责任成本”。
“Agent元年”这波热潮,本质上是2023年AIGC创业潮的后续版本。之前是靠内容爆款(比如文生图、视频),现在是靠“功能性幻觉”——把一个流程跑通,就说自己是一个“自主智能体”。
创业者的焦虑是:To C能卷起来的都卷完了,To B 的客户要ROI、要数据主权,怎么办?
于是大家重新做回「SaaS」这门生意,但换了个AI接口包一层Agent外壳,讲出新的故事。
投资人要的是叙事闭环,Agent正好填上了“从智能感知到智能执行”的口子,看起来就像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有生态空间,有平台潜力。
但冷静看,它更像是:
1.AI加工作流的高级编排器。
2.是软件工程能力的延续,而不是颠覆。
1. Agent会成为SaaS标配组件
不再独立存在,而是成为CRM、ERP、客服系统的“智能中台”。类似以前的RPA,但更灵活。
2. 垂直Agent将比通用Agent更值钱
能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Agent才有“结算价值”。比如券商的投研Agent、医院的问诊Agent。
3. 对话式UI ≠ 真正的智能交互
别把能聊天的系统当作Agent。会说话的客服≠能干活的助手。
4. 开发者红利期到了
懂LLM的工程师会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桥梁——不是写代码,而是“让AI真的干活”。
Agent代表的不是“AI奇点”,而是“AI实用主义”的胜利。
1.它没有超能力,但有了“行动能力”。
2.它不能替代人类,但能替你跑腿、整理、执行。
3.它不会改变人类的本质问题,但会催生新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