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AI赛道,像极了20多年前的互联网——狂热、资本汹涌、巨头领跑、创业公司潜伏,但同时也伴随着估值虚高、商业化落地乏力的隐忧。
近期,美股标普500指数历史性突破6400点,AI概念成了大科技股的头号助推器。微软、谷歌、Meta在二季度财报中动辄上百亿美元的资本开支,占营收比例高达23%到36%,市场热情被彻底点燃。
与此同时,中概股财报季也揭开帷幕。腾讯在二季度投入资本支出229亿元人民币,占营收比例12.4%,在“烧钱”节奏上明显更克制。这让不少人质疑:资本投入差距如此之大,中国科技巨头会不会在AI竞赛中掉队?
但如果把目光放长,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砸钱多=赢得快”的逻辑。
美国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正在重演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戏码。
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预计2025年总投入将达到3,440亿美元,而营收增长远未跟上。Meta在收购Scale AI之后,现金储备骤降近230亿美元;亚马逊过去一年自由现金流腰斩;微软、谷歌的现金储备同样下滑。
问题是:钱烧得很快,但AI变现的速度不够快。
广告和云计算的增长固然受益于AI技术,但驱动营收的真正原因更多是美国零售、消费市场的复苏,而非AI本身。
更微妙的是,大模型的迭代速度已经放缓。OpenAI的GPT-5在发布后并未引发惊艳反响,反而被质疑升级幅度有限、长文本理解不稳。技术进入深水区后,投入越来越大,边际收益递减的现实开始显现。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甚至直言,美股AI热潮的泡沫程度已与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相似——一旦资本开支侵蚀了分红与回购,投资者的耐心很可能迅速耗尽。
美国AI产业链的明星是上游的英伟达——A100、H100几乎垄断全球训练芯片市场。但在中下游,云服务和AI终端的增长反而受限。谷歌、Meta在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加码,却忽略了应用创新上的危机——灵活高效的AI原生创业公司正在蚕食巨头的地盘。
截至4月,美国已有31家精益AI原生公司入选权威榜单,涵盖图像、教育、视频、编程等领域,其中近半还停留在A轮前,甚至有的未融资就实现盈利。这种“轻量、高效、精准击中用户痛点”的打法,正如当年抖音在算法领域突袭传统社交媒体。
相比美国的“基建优先”,中国科技巨头的AI战略更像是一场“应用生态合围战”。
由于在高端芯片上存在劣势,中国巨头更早选择在垂直行业深耕:
1、字节跳动:在搜索、图像、视频等赛道推出AI插件,目标是“智能上限+交互创新+规模效应”三位一体。
2、阿里巴巴:用夸克打造无边界AI入口,覆盖2亿用户。
3、腾讯:轻模型重生态,率先接入DeepSeek,并借助微信的超级连接力推动AI在生活、社交、企业协作全域落地。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资本投入可以迅速在应用端转化为现金流,形成“投入—落地—回收—再投入”的高效循环。根据QuestMobile数据,国内TOP30的AI应用有66.7%来自腾讯、阿里、字节、百度四大巨头,头部优势明显。
未来的AI竞争不再是单纯比拼模型迭代,而是谁能率先跑通可持续商业生态。中国巨头的优势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1、场景优势:14亿人口+4亿中产,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需求复杂且多样,为AI落地提供天然试验场。
2、数据优势:目前八成公共数据处于沉睡状态,一旦激活,模型精度和生产效率将迎来飞跃。
3、生态整合力:腾讯的社交/企业服务、阿里的电商/云、百度的自动驾驶/搜索……这些生态让AI应用可以快速完成“应用—反馈—优化”的闭环。
例如,微信深度整合AI后,既能成为个人生活助理,也能融入企业协作场景,释放的商业价值远超单一工具。
不同于美国在应用端被“蚂蚁雄兵”威胁,中国巨头在AI原生应用上的主导地位正在巩固。数据显示,即便在大模型没有出现“代际跃迁”的背景下,国内AI应用依旧在垂直领域高速增长——In-App AI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06%,PC端网页AI应用同比增长171%。
AI的主导权之争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一场长期拉锯战。美国可能会迎来一波AI并购整合潮,而中国则更可能通过场景与生态快速推动价值重估。
从互联网时代的追赶者到AI时代的创新者,中国科技巨头的AI故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们如何把AI变成“好用、耐用、能赚钱”的工具——因为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模型的参数,而是市场的黏性与用户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