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代进驻中国以来,星巴克一直以“高端咖啡体验”占据市场,而这一套近日终于崩塌。6月10日起,星巴克中国正式调价,为冰饮全线降价 5 元,还全天覆盖不设日限。初衷看似诚意满满,实则一步棋打得磕磕绊绊,效果“寂寞得出奇”。
降价却票房不佳,这一波操作像极了被逼着写作业却写不出点子的小学生——哆嗦着在打折,却迟迟没引来年轻人蜂拥而至。明星级调价背后,烧掉的是星巴克的精致形象,却没换来订单暴增。
虽然名义上调价实属“一战”,但细心人早就洞察到,星巴克其实早已“悄悄吐血”。团购、外卖平台上常常出现抹茶星冰乐 5 杯 113 元、冰摇茶一杯不到 20 元的神价。如今直降 5 元,在 30 元的单价中,折扣放得并不惊艳。
对比之下,同行却早已砸下价格战车:库迪、幸运咖一路重兵压低价,麦当劳也把咖啡第二杯半价;在三四线城市,甚至进入“10 元咖啡”带。何况下沉市场才是增量池,三四线城市订单同比涨幅 250%,新开门店增速 19%。可星巴克却不接地气,只是降了 5 元就想撬动这片土地?未免高估了自己。
更讽刺的是,这场“从高端到平价”的转型,如同给大象绑上芭蕾鞋——既不合步骤,也失去平衡。不被理解的变革,只会降维失败。
当星巴克还在“纠结高大上或接地气”的时候,一个叫“霸王茶姬”的玩家迅速窜红。这个成立 8 年的茶饮品牌不仅在美股上市,还在投行材料中88次提及星巴克,用“像素级对标”挑战巨头地位。
它在 logo、产品打磨、选址上都阴魂不散地模仿星巴克。英文菜单直对拿铁、卡布各类术语,还大方铺设插座、Wi‑Fi,把“人均 20 元以上即可续杯、学习办公”生活方式概念带进人群心智。在三四线城市,它甚至成为打工人“性价比第一方舱”:一边提供灵感,一边要价只是星巴克的一半。
数据显示:霸王茶姬单店月销超 50 万元,星巴克则徘徊在 40–60 万;会员数 1.9 亿,超越星巴克中国 1.4 亿;门店近 6,700 家,剑指星巴克的 7,700 家。这股“东方气”势,显然不是降价能抵挡。
面对价格战与对手夹击,单打独斗的星巴克越走越窄。若靠降价作为唯一招数,无异于割肉卖血——短期赢不了流量,长期也伤了品牌。
真正可能翻身的,是学库迪嫁接京东外卖、瑞幸玩转微信社交基因的策略。京东补贴让库迪订单“一夜爆表”,瑞幸的小程序裂变玩法则深入打工人咖啡社交圈。而星巴克虽然入驻了京东外卖、捆绑会员权益,可显然还没把“降价”玩出策略深度。
与此同时,线下门店体验也在被“东方竞争对手”蚕食。有消费者反映星巴克现在插座松动、环境嘈杂、体验感大不如前;霸茶姬则提供了“更便宜更配套”的“星巴克式空间”。
星巴克要想翻盘,不能只盯着价格,还得学会“抱大腿”:
1.与高频平台联动补贴,扩大曝光与流量入口;
2.升级会员体系,增设专属权益贴近年轻人日常;
3.改造门店空间,保住插座、Wi‑Fi、自习办公的“第三空间”属性,同时注重服务质量与环境舒适度;
4.深化品牌精神,让“高端”不等于“高不可及”,而能回归“被理解和归属”。
中国咖啡赛道,如今已不再是一块蓝海。星巴克要拿回主场优势,降价只是入口,不是终点。光靠“添个5元优惠”还不够,它需要更智慧的联动策略,更精准的品牌定位,以及对年轻人需求的更深刻回应。
否则,它会成为那个被本土品牌甩在身后,却还要哭着喊着“不想降价”的“咖啡过气网红”。中国用户会记住它到什么时候?恐怕明星光环、价格优势和空间体验都要照进现实,才能换来一道真正的“回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