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靠一段演示视频火遍圈子的Manus,如今终于放开注册,但市场早已风云突变。围绕Agent的争夺战,已经不再是它一个人的主场。
5月12日,Manus面向全球用户全面开放注册,每位新用户将获得1300积分——包括首次注册赠送的1000积分以及每日刷新300积分。这一举动在社群中引发不小反响,一时间“Manus免费开放”登上热议榜。
几乎同步传出的,还有它正在以15亿美元估值寻求融资的传闻。尽管官方紧急澄清“消息严重失实,目前专注产品研发”,但资本的聚光灯早已照亮这条赛道。
与此同时,一批新晋玩家已悄然在局:Coze Space、秒哒、心响、Genspark、Lovart……巨头与初创齐发力,技术与流量双轮驱动,Agent已然从“探索期”步入“红海期”。
这场关于“下一代界面”的争夺战,正在急速升温。
回顾3月6日,Manus以一段“能读网页、写代码、自动执行任务”的展示视频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刷爆社交平台。当时的邀请码一号难求,甚至在闲鱼炒到上千元。其带来的震撼感,被不少人称作“Agent领域的iPhone时刻”。
然而这份红利并没有持续太久。
大量“平替”迅速开源上线,如OWL、OpenManus等项目火速上线GitHub,复制Manus的多项功能。更强劲的冲击来自大厂亲自下场:字节推出Coze,百度上线秒哒和心响,产品定位精确、推广打法成熟,迅速稀释了Manus的注意力。
根据SimilarWeb数据,Manus官网在2025年4月的访问量环比下降22.74%,并呈现出持续下滑趋势。
此时宣布开放注册,看似“诚意满满”,实则是在争夺即将流失的用户注意力。而问题也随之暴露——中文版尚未上线,使用门槛仍偏高,对比之下,国产Agent在本地化与无门槛体验上显得更接地气。
Manus走的是典型的“积分+订阅制”商业化路线。3月底,它推出了19\~199美元不等的三档订阅计划。然而不少用户在实际体验中发现,1300积分远不足以支撑高频或复杂的任务,体验刚起头就“断粮”,留存体验断层明显。
反观国内产品,字节、百度主打“免费策略”,意图通过高频使用形成用户依赖,再图谋变现。Genspark等后起之秀则采用更柔性的付费设计,更易形成初期转化。
早期注册用户因为赠送积分更高,目前在二级市场依旧有交易热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Manus定价机制的问题:用户愿意付费,但不愿为“被卡体验”的设计埋单。
Manus的火爆引发了一大波创业热潮。Lovart、ListenHub等细分Agent开始涌现,打破“通用大一统”的思路,转向更明确的垂直场景:比如设计、播客、视频剪辑等。
以Lovart为例,其定位为“全球首个设计Agent”,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快速生成设计图稿,正切中视觉内容创作者的刚需。相比Figma这类偏重专业用户的工具,Lovart以“开口即出图”的理念,有望打出新的市场。
这类“非通用型Agent”的兴起,也正在吸引投资人的目光。一位VC表示:“Manus这种通用型门槛高、节奏快,创业者已很难进入。现在更看好那些有明确PMF的垂类Agent,比如专做设计、专做文本分析、或是面向企业内部效率的AI助手。”
Manus创始人曾坦言,“我们擅长0到1,但从1到N就没有优势了。”如何在烧完早期流量红利后,搭建可持续的增长模型,是Manus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场Agent混战,不只是一次产品竞速,更是一场生态博弈:拼技术深度、拼落地能力、拼商业模型,还要拼社区建设、拼流量运营。没有短板的团队,几乎不存在。
但机会依然巨大。
一位AI工程师说:“我以前做安防的,现在完全没兴趣了,整个行业早就内卷到底。但Agent市场不一样,到处都是空白点,比如本地部署支持、跨平台能力、多模态控制……只要你做得够深,就有差异化。”
另一位没有技术背景的销售女生也正在探索用Agent做“个人创业”,她想搞一个电商智能客服工具,“我不懂编程,但Agent让我有机会亲手搭出一个服务产品”。
当然,这一切仍在起步阶段,Manus并不完美,国产产品也尚未定型。可正因为不确定,才让这场比赛充满了希望。
一个新物种的崛起,往往不是凭一个产品的成功,而是整个生态的繁荣。Manus点燃了引线,但决定市场格局的,可能是下一个Lovart、Coze、甚至某个我们还没听说过的创业项目。
未来AI Agent的形态也许会远超我们的想象:从办公助手到智能设计师,从编程副驾到创作伙伴。谁能在这场兼具技术挑战和市场压力的战役中活下来,谁就有机会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人机协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