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消费级影像设备赛道上,大疆与影石可谓两座不可忽视的高峰。无人机与全景相机,分别是他们的主场。然而,这两家来自深圳的企业,如今已经不满足于固守阵地,开始直接进入对方的核心腹地。大疆推出全景相机,影石发布无人机,彼此的核心市场第一次迎来了真正的“内战”。 不过,真正让大疆头疼的,其实并不是影石。它最大的困境,来源于大洋彼岸的一堵“无形高墙”——美国市场的重重阻力。对于大疆而言,这意味着不仅新机无法上市,甚至已有产品也在大面积缺货,潜在损失或将达到营收的三分之一。
无人机一提,大疆就是代名词;全景相机一说,影石几乎无人不晓。
根据 Drone Industry Insights 的数据,2023 年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占比接近 80%。这并非单一产品的优势,而是建立在完整的专利体系、产品矩阵、生态系统和全球渠道之上的全方位统治。
影石的故事也类似。虽然不是最早涉足全景相机的企业,但凭借中国厂商擅长的快速迭代和算法优势,他们迅速超越了理光、GoPro 等老牌厂商。沙利文报告显示,2023 年影石在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的份额达到 67.2%,今年甚至有望突破 80%。
大疆与影石不仅是“各自领域的霸主”,更是彼此最可能掀起风浪的对手。两家企业的基因颇为相似:研发闭环、自主专利、快速迭代、全球供应链……他们不是最早的尝试者,却成了消费级影像市场的定义者。
被这两股中国力量冲击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曾经的运动相机霸主 GoPro。
五年前,它还拥有超过 50% 的市场份额,而如今只剩下三分之一出头。与此同时,大疆与影石的份额却节节攀升。
GoPro并不是没尝试过突围。无人机、全景相机,他们都涉足过。但无人机 Karma 因质量问题两周就被召回,最终在一年半内彻底夭折。全景相机 Max 则在影石的“年年更新”面前显得停滞不前,六年没有换代。
结果是,GoPro 的收入连年下滑,2023 年净亏损高达 4.32 亿美元。市值更是跌到 2 亿多美元,和影石千亿人民币级别的估值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投资者对这家“运动相机鼻祖”的未来,信心几乎见底。
面对来自中国厂商的冲击,GoPro也试图通过诉讼来反击。2024 年,他们在美国 ITC 起诉影石专利侵权,企图借此让影石产品被禁售。
然而,今年 7 月的初步裁决显示,GoPro只在外观专利上赢得一部分认定,而核心的防抖、矫正等实用技术专利并未得到支持。这意味着,GoPro几乎不可能通过法律手段阻止影石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影石凭借庞大的专利池和快速的应诉策略,基本守住了最关键的阵地。
影石能在美国市场打赢官司,但大疆却面对更棘手的问题。
他们遭遇的不是某项专利,而是一堵看不见的政治与监管高墙。
过去一年,大疆的新品在美国几乎“集体消失”。旗舰无人机 Mavic 4 Pro、全景相机 DJI OSMO 360,均未能正常上市。即便美国官网上有产品页面,也几乎都是“缺货”状态。零售商如 Best Buy、Amazon、B&H 等平台,DJI 产品大面积断供。
原因很直接:美国海关频繁扣押大疆产品,导致清关周期极度延长。用户往往要等数月才能收到机器,大疆干脆直接标注“缺货”。与此同时,已经在售的机型也因为关税问题大幅涨价。例如 Vlog 热门产品 Pocket 3,美国售价短短两个月内从 519 美元涨到 799 美元,涨幅超过 50%。而在中国市场,它的定价却只有人民币 3499 元。
在全球最大的运动相机和无人机市场,大疆如今不仅无法上新,还丢掉了稳定的渠道和价格优势。若情况持续,他们可能损失高达三成营收,这对一家未上市的私企而言,是沉重的打击。
影石与大疆的直接对抗,确实让行业看点十足。但冷静下来会发现,真正制约大疆未来的,并不是影石,而是那堵横亘在美国市场的“无形之墙”。
影石用快速迭代和技术突破,不断压缩 GoPro 的生存空间,并且成功守住了美国市场的入场资格;而大疆则可能被迫退出美国,错失全球最重要的消费级影像市场。
在未来,这两家中国企业或许依然会在产品上“短兵相接”。但更现实的问题是:影石要巩固全球扩张,而大疆要先想办法跨过那堵“看不见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