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一场熟悉的降价风暴再次由比亚迪掀起。
5月底,比亚迪宣布旗下22款智驾版车型集体降价,部分车型打到骨折价,海鸥智驾版干到5.58万元,秦PLUS DM-i杀入6万区间。一次性下探10%\~34%,这是比亚迪一年内的第三轮系统性降价。
但这次价格战不再只是“卷同行”,更像是一场全产业链自我动员式的“总清算”——为库存、产能、经销商、甚至出海准备最后的火力支援。
问题是:价格战还能卷多久?
很多人忽视了,比亚迪的增长焦虑不是来自销量,而是来自“不得不增长”。
过去几年,比亚迪一路攻城略地:
1、产能从2021年的60万辆激增至2024年428万辆;
2、固定资产净值增长近4倍;
3、员工人数突破90万,销售网络持续外扩。
背后的逻辑简单粗暴:巨额资本支出 + 快速折旧策略 = 必须加速出货。
2024年光折旧摊销就高达756亿元。在这种财务结构下,哪怕是库存多压一个月,都可能成为链条上的重负。
更何况,比亚迪还设下了55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2025年总产能更是直奔600万辆,无法回头。
很多人以为比亚迪是在“赔本赚吆喝”,但真相恰好相反——
1、折旧加快 = 提前把账算清楚;
2、降价换销量 = 释放产能,保持高周转;
3、高周转 = 稳住现金流,维持资金腾挪空间;
4、同时还能压供应商、逼经销商,吃掉同行份额。
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短期内的确极其有效。比亚迪2024年Q1净利润同比翻倍,靠的就是精确控制成本 + 消化产能。
甚至比亚迪的账期运作,已经接近“零现金流运营”的艺术级别:
1、平均应付账款周期:160天以上(供应商回款慢)
2、应收账款周期:30天(经销商付款快)
3、存货周转天数:90天
也就是说,比亚迪从制造到销售的整个链条,基本靠供应商和经销商的钱在转。整个现金循环为负值,甚至可以“先造后付”。
这套打法,堪称国内汽车行业“效率与残酷”并存的样本。
然而,风向已经在2024年夏天悄然改变。
今年3月起,“反内卷”“整治不正当竞争”陆续写入多份政策文件中。6月初,17家车企集体签署承诺:向供应商付款期限不超过60天,其中就包括比亚迪。
这意味着,比亚迪要逐步告别“压账期+高库存+快出货”的魔法操作,不能再无视上下游承压。高烈度价格战也不再政治正确。
比亚迪在经销商层面率先做出妥协:
1、发放上半年激励,每台车补贴666元;
2、承诺加快返利,缓解渠道现金流压力。
这是比亚迪第一次在节奏上“收力”,也是对过去几年一路狂飙之后的系统性调整信号。
眼下的转折点,不只是内卷政策变了,更因为国内市场天花板逼近。
2024年5月,比亚迪在国内销量首次同比下滑,同比减少3.2万辆。而海外市场销量则同比翻番,达到8.8万辆。
比亚迪未来的增量显然在海外。王传福已经明确表态:出海+高端,是未来三年的主战略。
2024年起,比亚迪正从“整车出口”逐步转型为“全球建厂”。泰国、匈牙利、土耳其工厂正在爬坡,目标是2026年海外产能达到70\~80万辆。
但这不是一条平坦的路:
1、欧盟已经对其匈牙利工厂启动调查,理由是“政府补贴”;
2、本地化生产面临政策、劳工、品牌认知等复杂挑战;
3、海外政府不会因为你建厂就完全放弃防备。
要想真正走上“全球品牌”的台阶,比亚迪必须学会跟各国政府、用户、上下游打交道,真正从“价格碾压型企业”转型为“全球运营能力型企业”。
过去,比亚迪的成功归功于:极限扩张、价格绞杀、压榨上下游、整合供应链。
未来,比亚迪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关键在于三件事:
1. 把价格战变成价值战
高端化不能只靠仰望、腾势“说得好听”,得有真正月销万台的爆款产品。
2. 把外循环做成主战场
不能指望海外永远是“去库存出口”,而是要成为稳定、良性的新增长引擎。
3. 从工业军团变成全球品牌
靠规模和降价“杀四方”的时代正在过去,品牌软实力和本地经营才是新竞争力。
比亚迪如果真想成为下一个丰田,就不能只想着继续“闪电战”,而要拿出做“长期战”的耐心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