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房地产行业,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新拐点正在悄然到来——低密产品集中爆发的时代来了。如果你还在沉迷于堆高容积率、疯狂加货值的传统玩法,那么很可能会错过下一个周期的真正红利。
根据克而瑞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初容积率2.0以下的在售住宅用地占比已经达到44%,创下四年新高。与去年相比增加6个百分点,和2023年相比更是增长了17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不再是局部现象,而是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以5月第三周为例,全国重点城市供应宅地44宗,平均容积率仅为1.97,上海、三亚、广州等核心城市的平均值都已跌破2.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房地产产品形态已经悄然切换赛道,高密度堆砌式开发的时代正在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低密度、舒适度更高的居住解决方案。
别墅政策的松动,是这场变革最明显的信号。
2023年5月,住建部废止了2019年的“禁墅令”,这份政策曾是限制别墅审批的最核心文件。一纸文件废止,意味着原本长期被压制的别墅类产品,重新获得了合法出场券。不只是审批放开,自然资源部随后发布的文件也建议取消远郊宅地容积率不低于1.0的限制,进一步为低密项目松绑。
背后的信号很明确:从“保交楼、促供应”向“改善结构、满足多元”过渡。
同一时期,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也悄然发生——“建筑限高”政策频频落地,全面约束高低配玩法。
1.深圳已对住宅实施150米限高。
2.江苏提出普通住宅限高60米,层高要求>3.1米,变相限制建筑层数不超过19层。
3.天津更早出台的政策,规定相邻建筑高度差不宜大于20米。
这相当于从土地维度和建筑维度“双管齐下”,彻底堵死了“高层+别墅”这种混搭方式。也就是说,过去靠叠高层冲货值、旁边附带几个洋房抬项目调性的做法,走不通了。
很多人以为低密是城市外环甚至县城的专属,其实不然,现在连一线核心城市的主城区,也在主动下调容积率。
1.苏州:2024年出让地块中,有近半地块容积率低于1.05;
2.合肥:近九年来首次再次出让容积率1.0的地块;
3.长沙:33宗拟出让地块中,超过一半容积率低于2.5;
4.南京:在郊区大规模推地,其中15宗来自远郊地块,全部在9月前成交。
趋势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合力。
一方面,在“保交楼”主基调下,地方政府不再迷信“高容积率=土地出让金”,而是更关注土地能否顺利成交、是否能吸引优质房企持续开发;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已悄然变化,高净值人群对居住舒适度、环境景观的要求不断上升,倒逼产品形态必须转型。
有趣的是,虽然别墅类产品重回市场,但政策依然有所设限——大规模独栋、联排仍然被谨慎控制。部分地块甚至在出让文件中直接注明:“每栋不得少于3户”,暗示叠墅、洋房将是主力方向。
换句话说,政策不再片面强调供给总量,而是希望实现“高品质、结构多样”的供应目标。
低容积率不仅是一场土地规划的变革,更是一场产品端的迭代。
过去几年市场上曾一度流行“90平别墅”,通过压缩面积实现“总价打折”,满足预算有限客户的“别墅梦”。但如今来看,这种玩法的生命周期已到尽头。真正有能力买别墅的人,从不在乎便宜,而更关注品质与稀缺性。
这也是为何现在叠墅、大平层、高端洋房开始逆势走俏,甚至出现“越大越好卖”的奇观。
我们看到:
1.广州“瑞鹏一号”、上海“顺昌玖里”等项目打破历史成交记录;
2.北京、杭州、苏州等地叠墅供应量上升,且以大户型为主;
3.各大开发商纷纷推出改善型高端产品线,如保利“和颂系”、招商“玺系”、中海“云麓系”等,全面向改善群体靠拢。
叠墅之所以受到青睐,有几个核心逻辑:
1. 容积率适配度高:0.8-1.2区间最适合叠墅布局;
2. 既保留别墅体验,又提升开发效率:在稀缺地块上最大化单位价值;
3. 符合政策导向:不至于低于0.7引发监管关注,也不会像高层那样触碰限高红线。
未来三年内,叠墅大概率将成为改善型住宅的主力选项。
在房地产结构性调整的深水区,政府、市场、企业三方都已发生本质变化。
政府需要“保项目安全、稳民生居住”,所以推地更注重产品长期价值;
市场已经从“房住不炒”走向“优质改善”,不再盲目追逐总价和面积;
企业开始回归开发逻辑本源,寻找“拿得下、卖得掉、有利润”的可持续项目。
过去靠“容积率堆叠+货值炒作”的游戏规则,正在失效。高密度开发不仅难以通过审批,也越来越难获得市场认可。真正的竞争力,正在从楼层高度、单价拉锯,转移到产品形态、场景体验、生态环境等“软价值”上。
低密,是房地产回归居住本质的第一步。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房价,你应该关注土地结构;
当所有人盯着销量排行榜,你应该看清政策底层逻辑。
低密化,不是短期政策刺激下的偶发现象,而是供需逻辑重塑下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次属于真正懂产品、懂用户、懂土地价值的开发商的“第二轮淘金”。愿你我都不在这场结构性转型中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