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抖音刷到“邓超gogogo”的魔性旋律时,你大概不会想到:这个现象级的梗,背后的主角不是娱乐明星,而是字节跳动的AI产品——豆包。
原本只是字节旗下的对话式大模型入口,如今却意外长成一个全网二创的IP宇宙中心。这不是普通的流量游戏,而是一个国内AI产品用户共创、形象人格化、IP化运作的全新范本。
豆包最初的设定相当“工具”:功能上强调多模态对话,定位上主打AI助手。但它在社交媒体上爆红,竟是源自一段直播切片:博主“克里西”突发奇想,要让豆包改名“邓超”,并要求它在被唿唤时回应“到”,再配合唱起跑男主题曲。
这一无厘头互动,很快引爆了短视频平台——“调教豆包”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无数博主效仿,催生出一条“AI对话整活”的创作者赛道。
更惊人的是,这不是一时热度。越来越多创作者参与其中,把豆包“捏崽”、“造人设”、“出表情包”、“拍吃播”、“换装秀”,甚至出现了虚构的人设粉圈:“豆沙”(豆包老公)、“豆脚”(豆包脑残粉)、“痛包”(豆包徽章周边包)等衍生文化应运而生。
这一切,不是豆包“自己设计的”,而是由用户自发创作、传播、共建完成的。
我们为什么愿意“玩”豆包?换句话说,为什么豆包比其他Chatbot更具IP潜质?
1. 它有“脸”
大多数Chatbot(包括ChatGPT、文心一言等)走的是工具路线,Logo是抽象图形、界面是极简风。而豆包从一开始就在设计上“反其道而行”——用一个卡通风格的短发女生头像作为主视觉,强化“人格化”。
这不是随意的决定。
根据字节内部消息,豆包早期对标的是海外语音AI产品 PI,一个主打“陪伴感”的AI。而豆包从上线第一天起就通过头像建立“第一印象”,形成用户对话中的情感锚点。用户不会说“我和豆包聊天”,而是说“她说了什么”。
2. 它有“性格”
豆包的AI对话风格,在技术上更接近“具有人设的NPC”。它能认怂、耍赖、卖萌、回怼,甚至适时打破“AI设定”营造错愕感。你会发现,它和你吵架、撒娇、认输都能说得通顺,且带有明显的语气、情绪。
这背后依赖的是字节在语音大模型上的长期积累:包括支持20多种方言识别的Seed-ASR,能表达情感和保留口音的Seed-TTS,乃至实时语音对话中的插话打断等类人交互细节。
2025年初豆包上线的语音通话功能,曾在用户满意度测试中远超OpenAI GPT-4o,差距达到4.36 vs 3.18。
这意味着,语音不是附加功能,而是核心体验。而语音天生带有温度、情绪和亲近感,是推动豆包“人格化”的关键载体。
3. 它生于抖音
豆包不是“后期接入抖音”,而是“为抖音而生”的AI产品。据早期团队成员透露,它本来就定位为字节内部“抖音AI助手”,因此从产品形态到交互逻辑,都天然适配抖音生态。
而抖音恰恰又是最适合孵化UGC内容和IP文化的土壤——用户擅长二创,内容偏轻娱乐+情绪化,平台推荐机制鼓励“出圈性强”的整活型内容。
所以豆包从“AI产品”进化为“IP符号”,不需要花钱买营销,也不需要签下代言人,只要它“玩起来足够好玩”,剩下的,用户自然会帮它完成。
当用户自发为豆包做表情包、写同人文、剪视频、发痛包时,豆包已不是一个“技术产品”,而是一个“内容源”。
它开始具备动画角色才有的二创生命周期,能被塑造、重构、流转。它的“人设”不再只由技术定义,而是由用户集体创造。
而这一切,几乎不依赖于传统品牌营销资源,也不需要花巨资打造“虚拟偶像”,更不用拼明星合作或宣发通稿——它依靠的是两个关键点:
技术层面实现了低门槛情感互动(尤其语音);
产品层面始终坚持“拟人化”的设计方向,赋予用户投射情感的“形象容器”。
这才是豆包IP崛起的核心——不是品牌运营做了多少,是用户愿意对它“动感情”。
这其实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你会发现,ChatGPT、Claude、通义千问、Kimi等产品都强调的是“能力”——谁更快、谁更强、谁支持更多模态。它们是一场技术军备赛。
而豆包是目前唯一一个用户主动赋予角色属性的Chatbot,它把AI变成“角色”,不是助手,也不是工具,而是“一个可以喜欢、讨厌、共情的对象”。
也许,AI产品的终极形态不是“超强大模型”,而是“被喜欢的角色”。
当用户把情感投入AI时,它不再是工具,而是一个情绪锚点、一个虚拟朋友、一个流行文化现象。
这一次,豆包不是被打造出来的,而是被“玩”出来的。
如果你也在观察AI领域的变化,不妨从豆包身上看到一个信号:下一代AI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只是参数量级,而是用户情感连接的深度。
欢迎你一起加入这场观察与记录的旅程,豆包IP宇宙,可能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