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约车圈子又来了一波“降佣潮”。滴滴把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到27%,曹操出行也跟着动了下,把22.7%降到22.5%。听上去是个挺大的利好,但奇怪的是,司机群体里并没有掀起想象中的狂欢。
为什么呢?
有司机直言:平台算法复杂得像高数题,根本算不清楚到底多赚了几块钱。更有人抱怨,现在“一口价”订单太多,哪怕佣金低了点,也感受不到收入真正涨起来。说白了,司机们没法真切感受到这波降佣带来的温度。
这事儿不是孤立的。最近几个城市,比如清远、鹰潭、宁波,也在喊停“一口价”“特惠单”这种变相让司机低价接单的玩法。
有个开网约车的王哥跟我说过一件事:他接了一单特惠单,跑了快20分钟,最后到手6块钱,差不多就是白跑一趟油钱。他摊手笑了笑:“你要是不接吧,半小时都来不了一单。”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这种单子不赚钱,司机们开始“另辟蹊径”:有人在车里贴公告,“特惠单不开空调,要开得自愿加钱”;有人甚至在平台规定只报销单程高速费的情况下,要求乘客补上来回的高速钱。
乘客也很分裂,有人理解司机的不容易,觉得价格摆在那,司机想办法补点收入无可厚非;但也有人坚决反对,认为规则就是规则,你不想接可以不接,何必搞小动作。
但别忘了,本质问题还是价格和付出不匹配。司机靠的是辛苦钱,如果单子本身就亏损,再怎么“优化”也没用。
所以,平台集体降佣真的能救司机吗?
我问过一个老司机老蔡,他话很直接:“是好事,但别指望能改变什么,本质上还是靠时间换钱。”
这话扎心,但确实现实。很多平台的实际抽佣本来就不到20%,到上限29%的订单并不多。而且司机的收入里还掺杂着基础费、里程费、补贴、奖励,算法机制复杂得像一锅乱炖,别说司机了,平台客服有时候都解释不清楚。
更关键的是,大多数司机并不是直接在滴滴、曹操上接单,而是通过高德、美团这种聚合平台。结果是什么?平台抽一次,聚合平台再抽一次。再加上各种优惠券“默默转嫁”到司机头上,有些司机算下来抽成超过30%,你说这谁顶得住?
所以啊,降佣这件事,司机可能没什么明显的好处,乘客可能还会担心车价涨上去,平台利润更是被压得死死的。看起来像是“三输”,但尴尬的是,这件事又不得不做。因为如果不先踩刹车,网约车行业就会继续往死胡同里卷。
有些人会想,难道司机收入低就是因为佣金高?其实这只是表象。根子在于——网约车行业运力太多,市场已经严重饱和了。
你看数据:过去四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涨了2.6倍,但平均每个司机的日均接单量却从23单掉到10单。什么意思?饼没变大,吃的人却越来越多。
于是平台没办法,只能卷低价。就像曹操出行,上港交所了,但这几年累计亏损130多亿;如祺出行三年亏了25个亿;享道出行甚至得靠减资来弥补亏损。
那平台怎么办?只好依赖高德、美团这些流量大户。可是依赖的代价就是要付10%-25%的佣金,等于自己在已经薄得不能再薄的利润上再割一刀。更坑的是,聚合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偏向低价单,你想要流量,就得自己先把价格压下去。结果,司机和平台一起被套进死循环。
说白了,这就是个“僧多粥少”的游戏。
现在,监管部门也出手了,要求平台不得用恶性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好事,但光靠监管肯定不够。行业要想走出来,得靠平台自己去摸索更健康的模式。
方向其实挺清楚:
谁能在合理的范围里,让司机和用户都觉得“值”,谁就能活下来;
谁能在服务和生态上做差异化,谁就能避开一味比价的泥潭。
比如曹操出行就瞄准中高端,搞“翻译专车”“特护专车”;滴滴走的是大会员体系,跟酒店、餐饮、出行场景联动,把用户粘性绑得更牢。
再比如,滴滴海外玩得风生水起,靠“网约车+外卖”模式拿下了墨西哥过半市场,还复制到巴西。相比国内的“卷”,国外倒像是另一条生路。
网约车行业的难题不是一刀降佣就能解决的。司机的收入,平台的盈利,乘客的体验,本质上是同一条绳子上的三股力。拉一边松一边,最终还是要找到平衡点。
所以别指望平台光降佣就能让司机过上好日子。真正的转机,只能来自行业整体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拼生态”。到那时候,司机才可能少熬点夜,乘客也能有更好的体验,平台才能真正走上正循环。
要我说,这才是网约车行业真正的“集体欢唿”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