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节奏强烈的BGM响起,红光映照下,画面中只剩下一双双交错扫动的大长腿。你可能看不清跳舞者的脸,却无法忽视直播间中升腾的荷尔蒙氛围。
最近在抖音直播间悄然兴起的一种内容形式——团播,正在以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姿态爆红出圈。《扫腿舞》《大展宏图》《万物生》等一批魔性团舞成为流量密码,明星、网红,甚至传统带货主播纷纷下场。这一轮内容潮流,不禁令人想起几年前风靡B站的宅舞浪潮,只是这次,背后裹挟着更强的商业野心。
抖音平台中“团播”的热度与日俱增,一些原本以带货见长的主播,也迅速将其纳入运营体系。例如,头部达人“广东夫妇”从7月起与无忧传媒的男团展开合作,不仅一起跳舞吸引眼球,还将蓝月亮洗衣液带进舞台式直播中,在娱乐氛围中悄然完成转化。
数据显示,这场“蓝月亮主题团播”观看量高达1981万人,带货GMV预估在2500万-5000万元之间,较其近期直播均值有明显增长。
尽管这些数字无法和曾经的巅峰带货时期相比,但在当下直播红利退潮的背景下,已经称得上是一种“自救式破圈”。
其实,团播从形式来看,并不新鲜,它本质上就是宅舞内容的商业升级版。从最早的B站“咬人猫”,到如今“扫腿舞”的魔性刷屏,宅舞一直是视频平台上最持久的流量温床。
说得直白点,“帅哥美女跳舞”满足了大众最原始的娱乐需求,跳舞带货本身并不高深,真正高明的是,如何把内容娱乐性与商业闭环结合起来,才是品牌与主播都在探索的课题。
随着个体主播流量增长放缓、成本日益走高,团播逐渐成为公会和机构们的新主战场。据统计,2024年初抖音平台上每日团播场次还在4000场左右,而截至目前,已经突破7500场,增速惊人。
曾经默默无闻的“东莞鞋王”就吃到了这波流量红利。他在7月带着营销总监、供应链总监等高管团队一起跳《大展宏图》《扫腿舞》,瞬间出圈。原本点赞寥寥的视频,瞬间冲上数万点赞,还带动直播首秀创下7.5-10万元GMV,粉丝数也迅速上涨。
这背后,是团播在“颜值+娱乐+轻带货”之间找到的临界点。在曾经的秀场直播中,多人同时登场表演、刷礼物抢C位、粉丝点舞的玩法已屡见不鲜,而团播只是将这种互动模式重新包装,植入短视频生态,并在内容和带货之间进行一种“弱转化”。
如今,纯靠打赏和礼物维持收入的方式已被验证为不可持续。平台如虎牙、斗鱼等的营收数据持续下滑,进一步说明单靠才艺和互动难以形成稳定商业闭环。而团播的兴起,恰好能为带货直播提供流量蓄水池,成为品牌们的“第二选择”。
部分品牌还借机创新玩法,比如“宇宙009”男团与香飘飘合作时,取消传统打赏PK,改成通过购买某一口味的产品为喜欢的成员“投票”。这种轻量、娱乐化的销售方式,对品牌而言风险小、互动性强,也比传统“话术式”带货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不过,团播虽然热度高,却存在难以忽视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是转化率不高。因为团播间的关注点在“颜值”和“氛围”本身,而非产品力。消费者下单更多是基于情绪驱动(例如“支持某成员拿C位”),而非品牌认知或商品需求。这种“热闹式消费”极易引发后期退货、差评等连锁反应。
其次,团播弱化了主播的个人IP。这本身虽然符合平台“去头部化”的策略,但也意味着团播难以沉淀高粘性的粉丝关系。在统一妆造和美颜滤镜的掩盖下,主播之间的辨识度趋同,很难再诞生如董宇辉这类具备“人格魅力”的带货大咖。
此外,这类“氛围消费”缺乏品牌积累力。当热度退去,用户回归理性,产品若缺乏口碑支撑,很难实现持续复购。更别说,一些主播为了博眼球开始向“擦边”靠拢,虽然能瞬间吸引点击,但终究无法吸引严肃品牌长期合作。
正如2021年曾火爆一时的“美少女嗨购go”项目,四位年轻女孩边蹦迪边卖货,三个月带货额突破3000万,最终却因为定位模煳、商业模型单一而草草收场。这种现象的复发,说明直播电商依然处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循环”中。
当“团播带货”重新火爆,其实暴露出直播电商行业当前的“招式匮乏”。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4年中国电商整体市场增速已进入负区间,618大促全网销售额同比下降7%。直播电商虽仍保持正增长(+12.1%),但相比过去两年的高歌勐进(曾达到124%的年增速),已显露疲态。
与此同时,近场电商迅速崛起。即时零售平台通过配送速度和补贴策略正在抢夺电商市场份额。未来用户更倾向于在“30分钟送达”的便利中完成购买,直播带货的“蹲守逻辑”正逐渐失去吸引力。
此外,品牌也不再愿意为主播高昂的坑位费买单,越来越多品牌选择自建直播团队。例如,蓝月亮尽管靠团播破圈,但其2024财年亏损达7.49亿港元,核心原因正是销售成本大增,而直播带货占了相当大比例。品牌们正在算一笔账:与其被主播绑定,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
抖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品牌自播商家数量增长113%,其中不少商家销售额同比翻番。这表明,品牌正用行动回应一个趋势:直播带货的主阵地,正在从“达人驱动”转向“品牌驱动”。
团播是一种流量解药,却不是终极方案。它凭借“舞台氛围+俊男美女”短期拉升了热度和曝光,但难以形成深层次的品牌信任关系。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内容,依旧需要深度、价值与人格。
直播电商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能再沉溺于“流量幻觉”。比起跳得好,不如讲得真;比起C位出圈,更需让产品出彩。
热闹终有时,留量才是真。未来的直播电商,需要的是内容与商业的再融合,而不是“跳舞救场”的一场场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