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只看起来“不怎么讨喜”的精灵角色——Labubu,正在全球潮流市场上演一出反常规的爆发戏码。
它并不迎合审美主流,甚至谈不上“可爱”;但正是这个由香港艺术家Kasing Lung创造、带有北欧神话奇幻色彩的角色,硬生生把“丑萌”推成了潮流硬通货——BLACKPINK Lisa随身携带它、盲盒排队成风、二手市场溢价翻倍……泡泡玛特的股价也随之起舞。
然而,这个故事的真正价值,远不止潮玩市场的胜负。在硅谷,我们与几位长期研究技术演进与产业决策路径的专家深入讨论后发现:Labubu的走红,其实提供了理解“趋势分层”的最优案例。
在一次“技术趋势与战略判断”的内部研讨会上,斯坦福商学院的一位副教授用Labubu作为开场案例。他说:
“商业世界的趋势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热度、销量、股价;一种是隐性的,是这些现象背后的需求演化、心理结构与社会变量。而决策者的挑战,往往不在于解读前者,而是能否在隐性趋势变成市场共识之前,先看懂它。”
Labubu就是一个“果”。它今天的排队热潮、IP变现、社交传播,本质上是早期对Z世代消费心理、孤独情绪出口、社交货币交换等深层结构的准确捕捉。
这类捕捉在“显性市场”中已屡见不鲜,而在“隐性技术领域”,才更具爆炸力。
这位副教授分享了一个技术领域的对照案例:
“2017年,Google发布了一篇名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论文,在当时它并没有成为媒体热议焦点。但这个提出Transformer架构的研究,后来成为所有大语言模型(LLM)演进的核心支点。谁先看懂,谁就能参与塑造下一个周期。”
如今的ChatGPT、Claude、Gemini……都是这条路径上的“显性果实”,但真正的“分水岭”,早已发生在那篇论文发布之时——当时,那是一个“圈内信号”,而非公众事件。
我们总是太晚才理解真正重要的东西。当趋势已经“显性化”,它的价值大多已经被抢占完毕。
在我们的交流中,这位教授反复提到一个词:“结构性噪音”。
他解释:“过去,研究和判断的基础是可获取的信息。但在当下,信息泛滥,反而使真正有价值的早期信号被埋没在共识的回音壁里。”
例如,几百份关于AI行业的报告,结论大多类似,预测方向趋同。但关键问题是:
1.谁真正解释了大模型落地失败的原因?
2.谁能告诉你GenAI在金融行业中的真实部署难点,而不是理论化的应用图景?
3.谁参与了那些失败的模型压缩实验?他们为什么最终放弃某些方向?
这些关键信息,不会出现在咨询公司PPT中,更不会公开在媒体上。这些是“隐性知识”——只能从真正做这件事的人口中获得。
在商业世界里,“认知差”=“套利空间”。
你以为高手看的信息不一样,其实他们接触的“人”不一样。他们能直接对话那个刚刚完成某个关键模型剪枝技术突破的工程师,而不是看这个工程师发布在LinkedIn上的动态。
这就是“认知外挂”——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高密度、强背景的原始信息源。
硅谷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而是能把技术提前3年看懂的那群人,以及围绕他们建立的知识流动网络。
我们曾为国内一家顶级资管机构组织闭门研讨,不是给他们做一份《AIGC市场分析白皮书》,而是直接安排他们与三位一线技术负责人——来自OpenAI生态的多模态AI研究者、海外内容平台的GenAI产品主管、以及一家模型压缩初创公司的创始人——进行高密度的闭门讨论。
他们聊的不是“AI有什么用”,而是:
“为什么多模态训练成本远高于单模态?”
“参数压缩失败背后,是架构设计的问题还是推理优化的问题?”
“短期内有哪些应用场景可以跳过算力瓶颈直接部署?”
这些信息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但每一句话都有真实的技术路径和商业尝试作支撑。
当别人还在“复盘”,他们已经“排兵布阵”。
消费品行业靠用户调研、社交热点制造爆款,而在深科技与产业变革领域,胜负往往早已由谁能最早接触一线信息源所决定。
而这种“认知前置权”,不是多看几个研报,而是必须构建“源头级连接”能力。
与其被动等待趋势成为热点,不如站在海面下——用一次对话,预见三年后的市场。
Labubu不是个例,它是新一代趋势路径的范式样本。它的热度背后,是对“认知结构分层”的完美诠释。
你如果在投资、产品、战略、研究等岗位,要抓住下一个“Labubu”式的趋势,请记住:
1.真正可复制的不是结果,而是思维方式
2.趋势不是等来的,是靠系统化获取一手隐性知识构建的
3.越早看懂,越少焦虑,越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