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还在关注AI行业,那“Vibe”这个词可能已经让你听到生理性疲惫。从“Vibe Coding”到“Vibe Marketing”“Vibe Writing”再到“Vibe一切”,这个词像瘟疫一样扩散,成为当下AI语境中最魔性的流行符号。
它像一股空气,飘忽不定,却无处不在。
但冷静一想,AI领域不是最讲究逻辑和精度的吗?为什么偏偏是“Vibe”这样感性、玄妙、甚至有些玄学的词汇走红了?
答案远不止一句“流行语变迁”那么简单。
2025年初,AI圈元老、前特斯拉AI主管Karpathy发布了一条推文,分享他与AI协同编程的感受。他并没有用“自动化”“提升效率”这种常规术语,而是说“我完全沉浸在一种Vibe之中,就像不用思考,所有事情自动流动。”
这不是在讲技术细节,而是在讲一种“感受”。
这一表达一石激起千层浪。"Vibe Coding"不再是冷冰冰的自动生成代码,而是一种更像创作、写诗、冥想的体验。AI成了灵感的传送带,编程变成了一场“氛围驱动”的即兴表演。
这类说法瞬间打破了技术圈的壁垒,让从未碰过代码的人也觉得:“或许我也能玩一把”。
但“Vibe”并没有停留在程序员圈子。更擅长“制造氛围”的,是营销人、设计师、内容创作者。
比如:
1.Vibe Marketing:不再死抠A/B测试,而是让AI疯狂生成创意,凭“感觉”上内容,靠“直觉”选爆款;
2.Vibe Design:一句“我想要那种很安静的氛围”取代Figma里精细标注的十几个参数,Lovart这类AI设计平台让人感受“所思即所得”;
3.Vibe Writing:不是按逻辑推演写稿子,而是用AI协助写下一种“心流状态下的表达”,让表达更像情绪输出而非事实整理。
最离谱的是连职位描述都在变,有人把LinkedIn签名改成了“Vibe Strategist”、“Vibe Director”,行业身份的重新定义正在悄然发生。
为什么“Vibe”能在AI圈里走红?
有两个原因:
1. “Vibe”消解了技术门槛。
它是非理性、非量化、非精确的,听起来更像一种“可感知的气氛”而非冷冰冰的功能描述。对圈外人更友好,传播无阻。
2. “Vibe”制造了圈层认同感。
说“AI-assisted programming”是专业,讲“Vibe Coding”是社交密码。它模煳却性感,成为一种轻松表达“我在这个圈子里”的方式。
一句“这个设计很有Vibe”,说了等于没说,却又让人觉得你很懂。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Vibe”表示疲倦甚至反感。
最先跳出来的是一线技术人:
“Vibe Coding”听起来很爽,实际上是代码质量、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的灾难。
曾有人调侃:“两个Vibe开发者,现在能干五十个人的活——指写出同样多、同样不可维护的代码。”
吴恩达也发声警告:“真正的AI协作是高强度脑力劳动,不是躺着‘感受’就能干活。”
连Karpathy本人最近都在退热,改口使用“AI-assisted coding”来代替“Vibe”这种略带“飘”的说法。
国内也有技术高管开始切割。火山引擎的负责人明确指出:“自然语言写代码,不等于Vibe Coding。一个是精确描述,另一个更像玄学调频。”
“Vibe”背后的流行机制,其实揭示了当下AI行业的情绪状态。
AI不断迭代,但真正的“革命性”进展短期内却不多,AGI依然遥不可及。大家需要一个“当下的兴奋点”,一个比“多了两个参数”更动人的新故事。
“Vibe”就是这样一个中转概念——不是硬科技,但能激发想象;不是成果,但能制造共鸣。
里克·鲁宾的“灵感直觉”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站在几十年经验之上。Karpathy能“vibe”出生产力爆炸,是因为他深知代码结构和AI反馈机制。
对于缺乏基础的人来说,“Vibe”不是创造捷径,而是随机试错。
真正的高手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感觉背后的专业判断。
“Vibe”是当下AI领域最抓耳的流行词,它代表了一种直觉驱动的协作方式,也反映出行业对门槛降低、效率提升的渴望。
但Vibe不是魔法棒,它只会放大你原本的认知水平。
对一个老手,它是心流和飞跃;对一个新手,它可能是风险和噪声。
我们或许不该对“Vibe”嗤之以鼻,也不必过度神化它。与其追逐“Vibe感”,不如提升“判断力”。
毕竟,真正的AI未来,不靠氛围,而靠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