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成绩出炉的季节。有人高分荣耀登场,有人低分意外出圈。不同的是,以往“成绩”主导舆论,如今,“流量”才是主角。
1.一个是高考查出288分仍“全家欢唿”的女生,母女双双起号成功,迅速涨粉带货;
2.另一个是“志愿填报男神”张雪峰,直播含泪“退网”,实则悄然转场快手,不卖课,开始推荐AI填报工具。
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背后却透露出一个共同趋势:高考焦虑正被重新包装,变成内容引爆点和商业转化入口。
河南一位女生查出高考288分,全家欢唿、母亲哽咽、父亲调侃——这一幕意外走红,视频播放量千万级,相关账号涨粉数万,母女二人迅速开启直播、发布带货视频,正式“起号”。
从内容策略上看,这类视频之所以迅速引爆,底层逻辑并不复杂:
1.反差感制造共情:高考本是竞争激烈的“分数战”,在晒600+分的同时晒出“低分庆祝”,极具戏剧性;
2.价值观转向亲情与理解:母亲的一句“考得不好没关系,健康快乐就好”成功打中大众的情绪软肋;
3.大众焦虑的代偿:当大部分家庭仍焦虑于“上什么大学”、“分数不够怎么办”,这种“无压力家庭”反而被广泛羡慕。
当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1.有人指出视频内容重复度高、疑似“刻意引流”;
2.母女账号同步启动、直播带货节奏明显,令人生疑。
但争议本身,也是流量的一部分。毕竟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真实”与“脚本”之间的界限早已模煳。
起号的背后不是分数,而是情绪管理的精准操作。
与“低分女生”走流量路径不同,张雪峰这边则更像一场策略性撤退与再布局:
1.在抖音宣布“退网”前后,其快手账号早已筹备完成,6月启动15天直播计划;
2.不再主推高价课程,改为公益式直播答疑,并将夸克AI填报挂入橱窗;
3.“免费内容+品牌广告”双轨变现,既赚平台签约费,又借AI工具转移舆论风险。
这一策略看似“佛系”,实则极为精明:
1. 转移高价争议焦点
AI志愿工具的推出,不仅是顺应技术趋势,也是一种姿态表达:我不靠收费赚钱,我为你推荐免费的。
2. 实现商业闭环
一边直播打造人设、获得平台分成;一边通过AI工具合作广告,形成多点收入。
3. 塑造“公益感”,赢得好感度
在“家长焦虑”极高的阶段提供免费答疑,更容易收获“专家口碑”和二次转化机会。
用AI打掩护,用内容筑流量,张雪峰的“退网”更像是一次精心安排的品牌重构。
今年高考后的两个现象——低分庆祝起号、专家投身AI工具——本质上都指向一个事实:
高考已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而是全社会的“情绪投射场”。
高考不再只是成绩排名的分水岭,它开始变成“流量与信任的试金石”:
1.情绪价值,可以换来粉丝和带货;
2.专业权威,可以变现为工具引导和平台背书。
一边是底层家庭的“精神胜利法”在被资本流量挖掘,另一边是知识型IP主动拥抱AI工具降低信任门槛。
这是一场情绪与技术共同推动的新周期商业变革。
看似赢家的有很多:
1.低分女生与其母亲,完成账号冷启动,快速拥抱直播商业化;
2.张雪峰,实现个人品牌从“知识服务”到“内容平台+工具广告”的转型;
3.快手,成功绑定IP实现内容生态扩容;
4.夸克,借AI志愿填报一役打开了TO C产品认知口碑。
但这场“高考之后的流量战”,背后真正的赢家是:
1.懂得利用平台规则快速破圈的内容运营者;
2.愿意把专业内容“工具化”的知识服务者;
3.准确捕捉焦虑节点并设计解决方案的产品方。
我们不该一味批评“288分也能出圈”“张雪峰赚了双份钱”。更值得反思的是:
流量是否真正帮助了用户减少焦虑、做出更好的决策?
如果一个查分视频能让大众更温柔地看待成绩,如果一个AI工具能帮助数百万家庭更科学地填志愿,那么这场流量战就不只是“博眼球”,而是确确实实带来了信息价值与情绪支持。
这才是值得鼓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