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是闭环辅导服务,收费从2.8万到5.8万不等。”
“有专属导师一对一陪跑,全程在线答疑。”
“我们有适合留学生的保Offer计划,也有灵活的定制项目。”
2025年春季,留学生小宇通过社交平台刷到一家名为“A开头”的求职咨询公司,看起来像是行业头部。他本想随手咨询一下,没想到就此跌入一场以“名企Offer”为诱饵的收割陷阱。
“我自己投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想试试找人带一带。”
小宇本科在美国学的是市场传播,计划毕业后回国进大厂做品牌类岗位。然而回国几个月,投出几十份简历都无果,直到他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篇“留学生如何斩获腾讯Offer”的笔记,被狠狠种草。
通过小红书,他加上了该机构的一位咨询师,对方操着流利的英文名和礼貌话术,把一整套服务模式说得滴水不漏:专属简历优化、行业大牛一对一模拟面试、远程实习项目、内部推荐岗位库、求职策略规划……
对方告诉他,保Offer套餐价格为57,800元,若选择不保Offer版本则需37,800元。合同里承诺,如果在约定的企业范围内拿不到“满意Offer”,可退还部分费用。
“他们举了很多真实案例,有学生靠这个项目半年内跳槽去互联网大厂的,还有‘实战型导师’直接帮忙模拟笔试。”最终,小宇刷卡走了最高价套餐,并签订了相关协议。
但从此,所谓“保姆式服务”就变了味。
他被拉进一个群里,群内充斥着各类“老师”——班主任、助教、规划师、课代表,但真正有实际作用的“导师”并不常露面,还必须排队预约。
负责辅导他的老师自称Linda,拥有某名校硕士学历,曾就职BAT。但从不露面,也拒绝私下沟通。
更离谱的是,对方所谓的“内推岗位”,全都能在公开平台上查到;而“行业机密简历模板”,百度五分钟就能找到。服务内容几乎是对公开资源的简单打包+换皮。
一个月过去,小宇没进面试环节,连个像样的反馈都没有。多次沟通无果后,他提出退款,却被告知只能退25000元,连原价一半都不到。
像小宇一样踩坑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在小红书上搜索“求职机构”、“找工作保Offer”等关键词,页面满是“血泪避雷贴”,而其中不少却是打着“踩雷”幌子的营销软文,目的是吸引同样焦虑的应届生私信,然后推销中介项目。
这些“扮学生”的博主文风雷同,评论区总会有人留言“私信一下有惊喜”,引导应届生进一步被“种草”。
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韩同学说:“我点进了一个标题是‘留学生如何避坑求职机构’的帖子,本来是想看避雷经验,结果发现作者就是中介销售,根本没踩过雷,反而要我买套餐。”
还有的机构用“反向营销”的方式引流——通过假装骂同行的方式获取信任,然后转而推销自家项目。
“什么无良X职机构,骗钱不退,求大家别跳坑!”这样极具情绪渲染力的标题背后,往往是另一套营销剧本。
为何这些机构能堂而皇之地收割数万学费?核心原因就一个字:怕。
在“最难就业季”的舆论压力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和家长愿意为“不确定性”买单,幻想有个导师带路、有人帮忙内推,少走弯路。
但现实是,就连许多名校导师也未必掌握“内部渠道”。真正在大厂拥有招聘权的人,几乎不会冒着职业风险帮陌生人“保Offer”。就像一位互联网HR说的:“我们不会和这类机构合作,更不会接受金钱换人选。”
从数据看,这类求职服务正处于爆发期。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求职教育类App月活人数突破4亿,年轻人付费意愿也持续上升。只是其中水分多、陷阱多,极难分辨。
求职培训走到今天,已从最初的“简历优化”、“模拟面试”演化成“剧本辅导”、“包装内推”、“模拟录取”。但内容却越来越空洞、套路化。
而那些被收割的年轻人,交了钱,却依旧站在投简历的起点线上。
讲真,职场没有捷径。
那些真正拿到大厂Offer的人,靠的是长期积累与不断试错:打磨简历、反复模拟面试、调整方向、精细化投递……一步一个脚印。
相较之下,“保Offer”只是精致包装下的焦虑生意。
最终,你真正能靠得住的,是自己实打实的硬实力。
小宇在经历维权后,终于要回了部分费用。他没有放弃,而是重新理清方向,改进简历,用真实项目填补经验短板。上个月,他终于收到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入职通知。
他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
“如果有老师保你Offer,那老师大概率保的是你的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