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就餐,掀起北上广深CBD的新风尚
在广州天河路附近上班的小羽发现,最近的午餐选择里,越来越多的“一人食餐厅”吸引了她的注意。
例如,附近的“一心一面”拉面馆,每位顾客都拥有独立隔间,店员只需从布帘缝隙递上餐食。一人用餐,也能享受到专属的仪式感。周边还有两家主打单人肉米堡、一人烤肉的餐厅,也成为小羽改善工作餐选择的首选。
主要类型包括以拉面、日式猪排等快餐为主的单人餐厅。
以拉面馆为例,多为单店运营,少量连锁,例如广州的“一心一面”、“超力家拉面馆”,以及北京三里屯的“23座面馆”。这些餐厅的布局类似于自习室,每个座位有左右隔板,前方挂有布帘,服务员通过缝隙递送餐食。这种独立隔间的设计最早源自日本的“一兰拉面”,并拥有专利。
此外,单人烤肉店和单人火锅店也逐渐增多,基本沿用隔间设计,突出私密性和独自用餐体验。
另一类则是板前料理模式,让独自用餐的顾客也能享受精致体验。
在上海,“孤独的寿喜烧”开设了5家分店,通过板前料理吸引了许多年轻潮人。在广州天环广场的“焱铁烧·黑毛和牛”,以及正佳广场的“夕立天妇罗”,都是单人餐体验的代表。
还有一种则是“回转寿司”“传送带火锅”等形式。
围肥牛小火锅、围辣小火锅等品牌借助传送带模式迅速流行。寿司郎、滨寿司等回转寿司餐厅也在一二线城市掀起排队热潮。
与此同时,头部品牌也在布局一人食市场。海底捞推出了针对单人的小火锅副品牌“举高高”;必胜客设立“Pizza Hut Wow 乐享店”,配备单人区域及小份披萨,专为一人食设计。
“一人食”理念在日本最为成熟。日本单身人口比例超过35%,形成了完善的“孤独经济”。
2013年,“一兰拉面”进驻中国香港,开业首日就创下连续7天排队的吉尼斯纪录,有顾客为一碗拉面排队达4小时。
日本经济学家三浦展曾指出:“孤独将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经济领域。”
这一趋势在全球逐渐显现。《经济学人》报道,近年来全球单人旅行的搜索量大幅增加。Airbnb数据显示,今年春季单人旅行搜索量较去年增长80%。美国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一天的餐食都是独自完成。
在中国,单身人口增长迅速。《中国人口就业统计年鉴2023》显示,我国单身人口已突破2.4亿,预计不久后将超过3亿。单身正在成为主要家庭形态。为了满足单身经济需求,一人食餐厅呈现爆发式增长。
外卖数据显示,标注“一人食”的商家点单率提升了26%,小份预制菜销量增长35%。抖音“一人食”话题播放量超41.6亿,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也超过30亿。
“一人食”走红不仅是餐饮形式的变化,更是消费生态升级的体现。它不仅满足基本用餐需求,更强调仪式感和自我享受。
现代年轻人主动选择单身和孤独。一人食餐厅正满足他们“不将就”的生活理念。
零接触就餐
经济学家指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社交成本。独自就餐能避免面子或社交耗费的隐形成本。一人食拉面馆的点餐、用餐、离开全程自助,提供“零接触”的体验,受到年轻人喜爱。
精致小而美,悦己消费
如今的年轻人喜欢“小而精美”的独处体验,愿意为高品质服务和产品支付溢价,体现“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板前料理就是典型案例,顾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厨师操作,沉浸式享受烹饪过程,极具体验感。
多样化产品满足个性需求
消费者在一人食场景中追求自由选择、分量可控、体验多元。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5.79%的顾客选择一人食餐厅因为提供单人套餐,不必担心分量问题。
许多餐厅通过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这一需求。例如,围辣小火锅、一围肥牛小火锅等提供百种食材选择,荤素搭配多样。儿童套餐也被年轻女性视为单人选择,美团数据显示,18-30岁女性用户在非节假日购买儿童餐占比接近40%。
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一人食市场规模约8000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万亿,复合增长率约22%。
一人食不仅改变消费习惯,也为餐饮行业带来新思路:
1. 提升运营效率
像一兰拉面这种“自助+轻量化”模式可降低人工成本,将前厅人工占比从20%降至10%以内,同时缩短平均用餐时间30%以上,提高翻台率。
2. 优化消费场景
餐厅正通过多元化场景满足独居者的便捷、情感和个性化需求。例如宠物友好餐厅让单身养宠人群带宠物就餐,24小时餐厅满足夜猫子和加班族的深夜用餐需求。
一人食的万亿市场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新战场,不仅考验企业对效率的把控,也挑战对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理解。